苯巴比妥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精神神经科药物手册》第128页(1785字)
【制剂规格】 片剂:15mg,30mg,100mg;注射液:50mg,100mg,200mg。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高度的抗痉挛活性,对大脑皮质(尤其是运动中枢)和皮质结构有显着的镇静作用,能抑制致灶向外放电扩散。对中枢网状结构的影响较轻,从而使催眠作用较温和。口服易吸收,吸收后分布于体内各组织,脑组织内浓度最高,骨骼肌内药量最大,并能透过胎盘。一般2~8h血药浓度达峰值。血中蛋白结合率为40%。半衰期成人为50~144 h,小儿为40~70 h,肝、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延长。约65%被吸收的苯巴比妥在肝脏内代谢,转化为羟基苯巴比妥,大部分经肾随尿排出。有27%~50%以原形从尿排出。
【适应证】 除用于镇静、催眠外,可作为治疗癫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的重要药物。也可用于儿童癫患者的治疗。
【用法、用量】 抗癫:口服,成人常用量:一般每次0.03g,每天3次,或0.09g睡前顿服,或按0.03g、0.03g、0.06g,分3次服。极量每次0.25g,0.5g/d。小儿常用量:每天按体重3~5mg/kg或按体表面积125mg/m2,睡前顿服或分3次服。肌内或缓慢静脉注射成人常用量:肌内注射0.1g,可每6 h一次,24 h内不超过0.5g。重症患者,缓慢静脉注射按体重3~5mg/kg或按体表面积125mg/m2。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对乙酰氨基酚类药合用,如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泰诺等),由于苯巴比妥是肝代谢酶的诱导剂,增强肝代谢活性,使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疗效降低。
(2)与抗凝剂合用,由于肝代谢酶的诱导作用,抗凝药的血浓度降低,半衰期缩短,抗凝效应减弱,但在停用苯巴比妥时又可引起出血倾向,应测定凝血酶原时间而调整抗凝剂药量。
(3)与皮质激素、洋地黄、环孢菌素、奎宁、奎尼丁、氯丙嗪等药合用时,由于苯巴比妥对肝代谢酶的诱导,使这些药物代谢增快而降低疗效。
(4)饮酒、中枢神经抑制剂与本品合用时,可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效应,用量需调整。
(5)长期应用苯巴比妥的患者,接受麻醉剂时,可增加麻醉剂的代谢产物,增加肝脏毒性。在应用甲氧氟烷之前应用苯巴比妥,可增加肾代谢产物,增加肾脏毒性。
(6)本品与乙琥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合用,缩短后三者的半衰期,降低血药浓度;增加丙戊酸钠的肝脏毒性。
(7)与灰黄霉素合用,可使后者吸收障碍而降低疗效。
【不良反应】
(1)对本品过敏者可出现皮疹,严重者发生剥脱性皮炎。一旦出现皮疹应立即停药。
(2)大剂量使用本品可产生依赖性,停药后反跳。
(3)精神系统反应:有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老年或体弱患者对一般用量即可产生兴奋、精神错乱或抑郁,应减量;儿童常见反应有多动、异常兴奋、行为异常。
【注意事项】
(1)治疗癫时,需数周后才能达到最大抗癫效果。
(2)逐渐减量停药,以免导致发作或癫持续状态。
(3)控制发作的有效血药浓度为10~40mg/L,超过40mg/L可出现中毒症状。
(4)静脉注射本药时每分钟不应超过60mg,注射速度过快可导致呼吸抑制、喉痉挛、支气管痉挛或伴发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