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云南行》第94页(6698字)

曾经在云南丽江居住了数十年的美国人约瑟夫·洛克(JosphRock)在其1947年出版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中这样描写“湖是整个云南无例外地最漂亮的一片水,无法想象比这更美的一个布景,湖水清得如水晶一样深蓝,在有森林的小山脚,树荫之下,变成紫色。湖的周围是小森林的山,山边有深渊凹下,渊里小溪流入湖里。笼罩这里的安静和平的确奇妙,小岛像船只一样浮在平静的海上,一切都是静穆的,真是一个适合神仙起居的地方。”这个“神仙居住的地方”就是——泸沽湖。

在云南和四川交界处,即金沙江和雅砻江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纳喇山脉,其间镶嵌着一颗碧蓝的宝石,她就是美丽的高原湖泊泸沽湖。湖西、南属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彝族自治县,湖北、东属四川省盐源县。世代居住在湖畔的摩梭人称泸沽湖为“黑海”,意为母亲的湖。湖盆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约6.5公里,形似蹄。湖东一条山梁自东往西婉蜓而下,直插湖心,宛如苍入湖汲取甘泉,这就是美丽的长岛半岛。泸沽湖被半岛一分为二,西部称亮海,波光粼粼,明净透亮,东部称草海,水草丛生,绿毡铺地。湖泊平均水深40米,最深达935米,蓄水量约21亿立方米。湖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干湿分明,虽然四周高山顶部一年有3个月的积雪期,但湖水终年不冻,湖水清澈明净,味略甘甜,透明度达4.5米以上,湖底水草、游历历在目。水质优良,属微碱性软水,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的水质标准。湖水经东南部的草海出口,由祖盖河、小金河和雅砻江汇入金沙江。由于长期的封闭,使泸沽湖保存着完好的生态系统,湖中拥有泸沽湖特有的水生植物——波叶海菜花。这里盛产肉质鲜美的厚唇裂腹鱼、宁蒗裂腹鱼和小口裂腹鱼。每到冬季,黑颈鹤和白鹤等国家保护动物还会飞来过冬。

泸沽湖中的黑瓦吾岛、里无比岛、里格岛三个岛屿被喻为“蓬莱三岛”。《读史方舆纪要》载“泸沽湖周三百星,中有三岛,高可百丈云。”这三个小岛点缀于烟波浩渺的泸沽湖中,使全湖风光显得秀丽、俊逸,平添了一层迷人的神韵。黑瓦吾岛位于泸沽湖心,岛上树木葱茏,百鸟群集,是南来北往的候鸟、野鸭的栖身之处。清光绪末年,永宁总管阿云山在该岛修建一所经堂式建筑。1930年,在岛上修建中西结合的别墅。

该岛又名土司岛。岛的北面斜坡曾建二层楼西式别墅。当年,美国学者洛克便旅居此楼,可惜这些建筑毁于“文革”时代,今仅存建筑遗迹。1931年,总管阿云山出生于该岛的三儿子洛桑益史被西藏拉萨认定为哲蚌喇嘛寺活佛的化身,一时传为佳话。里无比岛位于泸沽湖南侧吐布半岛顶端,中间有一个深约40米、宽20米的水峡相隔,与黑瓦吉岛相距3公里,处在一直线上。岛上藤树茂盛,花草密布,浓荫鸟语,芬芳四溢。岛中央建有一座寺庙,上盖琉璃瓦,经堂内供数尊佛像,香烟缭绕,佛光辉映。永宁总管阿云山墓即位于该岛。登上岛顶,只觉青山似黛,苍翠欲滴。湖水浩渺,一碧如洗,红墙绿瓦,经幅飘扬,白塔倒影,隐约其间。里格岛位于长岛半岛的西南端,三面环水,环境幽静。岛上居住着十余户摩梭人家,树木葱葱,垂柳相依,因风景秀丽,空气新鲜,岛上人历来长寿者多。里格岛是游客玩湖赏景,攀岛寻幽,体验岛上人家风情的绝妙胜景。岸边座落着摩梭人村庄——落水,现在也是供沪沽湖旅游者的住宿地。在碧波荡漾的湖泸上,身着百褶长裙的美丽摩梭少女,轻巧地驾着独木舟在湖心放开歌喉,唱起古朴动听的渔歌,委婉的歌声在平静的湖面上久久飘荡,使每一位来到泸沽的人都不免心神飘荡……

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婚姻习俗,他们奇特的民族风情与泸沽湖美丽的景色一道,没有被喧嚣的世俗世界所打扰,充满了纯净与质朴的原始色彩,被誉为“滇西北”的一片净土。

摩梭风情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为古羌人的后裔,早在2—3千年前,一部分羌人便从西北往南迁移,沿着川西走廊进入川滇之间的小凉山地区。其中有部分就是今天摩梭人的祖先。如今摩梭人的分布以泸沽湖为中心,包括云南省宁蒗永宁、四川省盐源左所和木里一带。“摩梭”和“纳日”是他们的自称。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摩梭人和其他地区的纳西族一起,统一定名为纳西族。然而由于他们在语言、服饰、风俗等方面和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有显着的不同,因此通常称之为永宁纳西族或直呼摩梭人,以示与其他地方纳西族的区别。

摩梭人长期居住的泸沽湖地区地处川滇边境,山高林深,交通不便,受外界的影响很小。家庭组织和婚姻上至今仍保留着母系氏族的遗俗,被称为“女儿国”。家庭组织为母系大家庭,妇女是家庭的核心。家庭成员是一个或几个始祖母的后裔,家中的血缘是按母系来计算的,财产以母系继承,男不娶,女不嫁,一个家庭人口可在数十人以上,最多的有30多人。摩梭人崇母,故家庭成员相处和睦,尊老爱幼,宽怀谦恭,很少出现家庭纠纷,充满了宁静和谐的气氛。

阿肖婚是泸沽湖区摩梭人最普遍的婚姻形式。“阿肖”是摩梭人过走婚生活双方的互称,意思是共宿的朋友(“肖”是躺下的意思)。在公开场合,男女之间互称“主若主咪”或“阿注”,意为亲密的朋友;“阿肖”仅是走婚双方私下的呢称。摩梭女子从15—16岁,男子从17—18岁开始和异性过偶居生活。主要是通过日常接触、生产劳动、节日庙会或邂逅相遇建立阿肖关系。男子一般侧重女于的美貌和管理家务的能力,对自己是否热情;女子则侧重视男子的家财,是否能干和对人是否忠诚等。男女双方建立阿肖关系,但仍居住在各自的母亲家,男子只是夜晚到女阿肖家过夜,最初偶居时,大多处于秘密状态。男子到女家走访,先是要避开女家的亲人,用事先约定的暗号(如敲几下门,往房顶上扔石头等)悄悄进入女子卧室,第二天清晨匆匆返回母家。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女阿肖关系公开化,男子才公开到女子家过夜,还可受到女方母亲和其他成员的招待。每当夕阳西下,在泸沽湖畔的田间小路上,可以看到那些走婚的摩梭男子,正急忙赶往各自的女阿肖家去过夜。在阿肖婚中,男女双方建立关系比较简单,只要互相情投意合就可以。反之,解除关系也十分自由,双方不来往即为阿肖关系解除。由于阿肖之间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因此其存在基础仅是性爱的需要,不是很稳定。过去一个男子可以同时有几个女阿肖,女性也是如此,短的只有数天,长的有十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摩梭人的阿肖婚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般离开沪沽湖的摩梭人都不再过走婚生活,而泸沽湖的摩梭人一般在女阿肖怀孕以后,男女关系也渐趋稳定。在阿肖关系解除之前,双方都不会再找新的阿肖。

阿肖双方所生的子女,属于女方家庭成员,姓氏随母,由女方家庭抚养,生父与子女不在一起生活,经济上没有任何的联系,因此过去在摩梭人的词语中只有“舅舅”,而没有“父亲”。现在父亲虽然仍不和子女住在一起,但时常会到女阿肖家中去探望和关心子女的生活和成长,逢年过节也会给子女们一些压岁钱。新学期开始,父亲还要为孩子们买些文具用品。尽管不在一起生活,但父子关系较过去亲密了许多。近年来,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母系家庭和阿肖婚姻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其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住房多用原木垛成,俗称木罗子。屋顶坡度较小,以木板当瓦,每块长三尺,宽五至八寸不等,并用石头压住。这种房屋取材方便,建造快速,经久耐用。

比较典型的院落是四合院式,包括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门楼。正房称“一梅”,主室中央有一方形火塘。妇女一般坐于火塘的右侧(上位),右侧的首席为全家主位,只有年龄最长的妇女才有资格享用。东厢房称“尼扎意”,上层也叫花楼,是家中成年的姑娘晚上接待“阿肖”的居室。

摩梭少男少女年满13周岁时都要举行类似成丁礼的穿裙子和穿裤子的仪式,通常是在过年节的时候进行。女孩由母亲为她换上美丽的成人衣饰,称“宅杰”;男孩由舅舅为他穿戴成年男服,并佩上象征骁勇的尖刀,称“习杰”,仪式结束后,他们即被视为成年人,可以享受成年人的待遇了。此时,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主人端上一杯杯的苏里玛酒和一盘盘的膘肉与腌酸鱼,大家喝酒吃肉,庆祝摩梭人家又多了一个成年人。

丽江旅游示意图

东巴文化

丽江一带纳西族所创造的古老文化。包括东巴文、东巴教、东巴经、古乐、东巴舞、丽江壁画和纳西族独特的服饰、民居、民风民俗。东巴文是汉代末年纳西族先民定居丽江时创造的一种象形表意文字。纳西语称为“思究鲁究”(斯究),意为木石之痕迹。大约最初是以木石勾画所见物象,至唐末南诏时期逐步发展为完备的象形表意文字,包括少数形声字,并使用同音同意假借方法,明显受汉字六书影响。其最重要的用途是由占卜诵经者(巫师)用以书写经书。在纳西语中,称诵经者为“东巴”,遂称其文字为东巴文。共有单字2120多个,词汇非常丰富,语言表现力很强,有“象形文字活化石”之称。

东巴教起源于中甸白水台,祖师叫丁巴什罗。他的一个弟子阿明于勒离开白水台,到了丽江白沙,创办了一所学校传播东巴教义,东巴教便在丽江地区扎根并流传下来。东巴教不设寺庙,也无统一的组织,却有卷帙浩繁的经卷和丰富多彩的宗教仪式,在民间深深地影响着纳西民族的生活。东巴经为纳西族东巴教的经典,共1500余部20000余册。内容分为12大类,主要为宗教,也包括天文、哲学、医学、农业、历史、民俗、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军事等,被誉“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纳西人有一种奇特的“殉情”习俗,几乎每个纳西家庭都可数出其家庭成员中有一两个为殉情而死去的亲人。他们是为了逃避纠缠不清的爱情事件,逃避不幸的婚姻生活和许多不幸的结局而选择自杀的。但是,他们绝对不会选择任何一种诸如上吊、跳崖、投水等“暴死”的方法,而是十分平静地走向另一个世界。纳西族的这种“殉情”,被认为是一种令外人难以理解的荣耀。在这里,殉情并非耻辱,那是一种隆重的自杀,是一种躺在鲜花丛中,饮着露水,沐着月光,心情平静的美丽的死亡,为了使这些灵魂能够顺利地进入天国,民间流传着一种“海拉里克”,也就是东巴教的“祭风”仪式,意在找开天国之门,让这些风流的灵魂进入天国。还有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如着名的《康美久命全传》就是讲述古代一对男女的殉情故事。这个故事成了“祭风”仪式时东巴们吟唱的序曲,在玉龙雪山下的云杉坪,被纳西人称之为理想的“玉龙第三国”,被视为极其圣洁的地方,于是,这里也便成了青年男女颇具浪漫色彩的理想天国,来这里结束他们美丽的生命。这里,也就被称为“殉情之都”。

20世纪初,国内外学者已开始对东巴文和东巴文化研究。1913年,法国学者巴克在丽江地区收集到370个东巴文字,写成《么些研究》。1922年,美国学者洛克在丽江考察十余年,着有《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收有4600个词汇。我国学者章太炎、费孝通等也有研究专着。由于多种原因,东巴经书已流散到世界各地,美国3000多册,德国2000多册,英、日、奥、意和加拿大等国2000多册。现丽江已成立东巴文化研究机构,从事东巴经书的搜集整理工作,计划出版《东巴经典全集》。进入丽江一带旅游,可以观赏丽江壁画、东巴乐舞、东巴经书和贴有东巴文门联的纳西民居,尽情领略惟此独有的古老文化。

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是古老的洞经音乐的传承及与纳西音乐融合的结晶。洞经音乐自明清以来即风行于中国各地文化阶层,因其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丽江木氏土司在明清时期将洞经音乐引入当地,开始繁衍流传。19世纪后,西学东渐,洞经音乐在中原几成绝响,却在滇西北高原丽江古城奇迹般地保存看。丽江纳西族的洞经音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他们遵循以师带徒或以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师傅口唱工尺谱,一曲曲一句句地教,徒弟一曲曲、一句句地背。边背工尺谱边学习演奏一件乐器,然后逐渐参加谈经实践,边学边奏,直至逐曲熟练。正是在这种严格的传承方式的影响作用下,纳西古乐才得以流传至今。

流行于丽江的洞经音乐,既具有古朴典雅的江南丝竹之风,又揉进了纳西族传统音乐的风格,形成了独具的韵律。现保留的曲目有《列春来》、《吉祥》等20余首,是十分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以宣科先生为倡导的大研纳西古乐会是保存、推广洞经音乐的代表。他们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古乐会演奏的乐曲历史悠久,古朴典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古曲《八卦》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作的《紫微八卦舞》中的乐章。古乐会的成员中,有半数以上是年逾花甲的老艺人。这些老艺人个个须髯飘飘,精神矍铄,有一股仙风道骨之气,与古乐的神韵十分协调地融为一体,给人以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深遂高雅的文化品位的熏陶。乐队所用的是很难见到的四弦弹拨乐器速古笃、曲项琵琶、双簧竹管乐器波伯(芦管)等非常古老的乐器,沉淀着历史的沧桑与邈远。

每当夜幕降临,座无座席的古乐演奏厅里,在大名鼎鼎的大研古乐会会长宣科先生的主持下,老艺人们神态专注而安详,熟练地演奏起一首首和谐、优美、古韵叠起的乐曲。舒缓的节奏及丝竹之韵,若仙乐飘飘而起,将人们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慕名而来的听众们凝神静坐,屏息聆听,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宣科先生机智、风趣、幽默的现场解说,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增添了古乐的神韵。纳西古乐也因此而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在行云流水般的古乐声中,白天丽江城那古朴、幽静的风光如同乐曲一样在人们脑海里插映,这样美好的经历,只有丽江古城,只有纳西古乐才能带给您。

二日游

第一日,玉泉公园—东巴文化博物馆—丽江古城(四方街)木土司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第二日,丽江县城—云杉坪—干海子—玉峰寺—日沙壁画—返回丽江。

(三日游)

在二日游的基础上,第三日,丽江县城—跳峡—长江第一湾—返回丽江。

(五或七日游):在三日游的基础上,第四、五日游泸沽湖并返回丽江。第六、七日游宝山石头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