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合过程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北京出版社《现代综合机械设计手册中》第2024页(1997字)

不完全齿轮机构与普通渐开线标准齿轮机构的啮合过程不尽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末齿啮合的末段必存在齿顶尖点啮合,而首齿啮合的始段大多数也是尖点啮合,部分情况下是渐开线始啮。

图5.11-2所示是z>1时首齿刚开始啮合(实线齿)和末齿即将脱离啮合的位置(虚线齿)。设想主动轮只有一个齿,即设想f和l是同一齿,当主动轮齿廓与从动轮齿顶尖点接触时,啮合过程开始,此时啮合点在E点。主动轮继续转动,轮2齿顶尖点在轮1齿廓上滑动,啮合点沿2弧移动。啮合点到达B2点以后,与普通渐开线齿轮机构一样,呈现渐开线啮合,所以啮合点沿B2B1直线移动。与普通齿轮不同的是,一般轮1须降低首末齿的齿顶。降低了的齿顶圆(半径)与渐开线啮合线(n-n)的交点是。所以,啮合点到达后,又将出现尖点啮合,此时轮1齿顶尖点沿轮2齿廓滑动,啮点沿弧移动。啮合点到达F点以后,主、从轮齿脱离啮合。

图5.11-2 啮入、啮出位置

为使从动轮能重复进行相同的间歇运动,要求当从动轮某齿处在啮合终止点F时,必有另一齿处在啮合开始点E的位置。为了设计与制造的方便,通常取∠EO2F等于轮2齿距所对中心角的整数倍。而此角也就是当z=1时从动轮每次间歇运动中的转角δ。因此

式中K=2、3、4、5。K可称为厚齿两侧齿廓的跨齿数,常简称为“K值”。

在z=1的情况下,从动轮运动过程中主动轮的转角等于啮入角φE与啮出角φF之和。

当z>1时,首齿在啮入角φB范围内以及末齿在啮出角φF范围内的啮合过程与z=1的情况相同。首齿啮合的后段、末齿啮合的前段以及其余各对齿的啮合,都与普通齿轮机构的情况相同。“半个”首齿、“半个”末齿再加上其余(z-2)个齿,共有(z-1)个齿,相当于普通齿轮的啮合。因此,z>1的啮合过程,可以看作z=1情况的啮入、啮出与(z-1)个齿的普通齿轮啮合过程的组合。其从动轮每次间歇运动的转角为:

式中右方第一项为z=1情况的转角;第二项为(z1)个齿距所对轮2的中心角。

在从动轮运动过程中主动轮的转角为,

式中右方前两项之和是z=1情况的转角;第三项是(z-1)个齿距所对轮1的中心角。

在啮合过程中,从动轮角位移φ2随主动轮角位移φ1而变化的情况如图5.11-3所示。φ2的变化取决于传动比i212/ω1的变化。开始啮合瞬时(参见图5.11-2),节点突然出现在PE,传动比由零突增为i21=O1PE/O2PE。啮合点由E变动到B2,节点由PE变到P,传动比逐渐减小到O1P/O2P。其后,节点位置保持不变,传动比保持常数。末齿到达点以后,啮合点由变动到F,节点由P变动到PF,传动比又逐渐减小到,然后突降至零。i21线图中的E、B2点对应于图5.11-2中首齿到达E、B2点;点对应于末齿到达、F点。i21、φ2的虚线段表示z=1时啮出过程的尖点啮合段。

图5.11-3 运动线图

在-定条件下,首齿并不出现尖角啮合,而从开始就是渐开线相切,称为渐开线始啮,如图5.11-4所示。其中K是首齿啮合始点,E是厚齿尖点,B2是除首齿外其余各对齿的啮合始点。开始啮合时,若E在PB2线左上方或恰在线上,则为渐开线始啮(否则为尖点始啮),因此,出现渐开线始啮的条件可表达为:

图5.11-4 渐开线始啮

式中a为分度圆压力角;a02为从动轮齿顶压力角;θ为厚齿两侧齿廓尖点所对中心角。由图5.11-2可知

θ=δ-2γ (5.11-5)

渐开线始啮时的啮入角记为φK(以有别于尖角啮合时的φE),啮出角以及其它尺度的符号和公式均与尖角始啮一致。

将图5.11-3中EK段去掉,余下的就是渐开线始啮的i21线图,φ1、φ2相应改以(K)为原点起算。同时,式(5.11-3)相应改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