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报警标准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建筑工程施工实用技术手册》第625页(1707字)

(一)监测数据的整理

监测数据的整理是监测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关系到对监测成果的总结,而且关系到被监测对象的安危。因此,它要求监测人员要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对监测中所取得的数据去伪存真、舍粗取精、正确判断、准确表达,及时提供质量合格、符合实际的综合分析报告,真正起到反馈优化设计、正确指导施工的作用。

对监测项目和数据的分析,不能仅观察其表面现象,要用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如对挡墙变形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时,应把位移的大小和位移速率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已发生位移的大小,又要考虑其发展的趋势。如果位移发展速率快,基坑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在分析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影响的位移问题时,也要把位移的大小与位移的速率结合起来。

对大量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后,应将整理结果列表填写。在通常情况下,最好绘出各类变化曲线,这样可以清晰地了解其变化规律,也有利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如把位移的大小和位移速率同时绘制成曲线变化形式,将有利于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判断在某种状态下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进行监测数据的整理中,对现场的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要针对所监测工程项目的实际,由技术人员设计正规统一的表格,做到监测数据填写制度化、规范化。

(2)对于施工中所取得的监测数据,应当及时进行计算整理,并由记录人、校核人签字后,上报现场监理和有关部门。

(3)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便于今后核对、分析和回忆,监测记录上必须有相应的工况描述。

(4)对于有关项目监测值的发展及变化情况应当有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现场监理和施工人员,提请负责技术和安全部门高度关注。

(5)工程结束时应有内容齐全、数据完整的监测报告,并作为工程验收组成和技术资料存入档案。

(二)监测项目的报警标准

在工程监测中,应根据周围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设计计算书的要求,事先应确定每一监测项目的报警值,以判断变形或受力状况是否超出允许范围,判断工程施工是否安全可靠,是否需要调整施工方案或施工措施,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原设计方案。因此,监测项目的报警标准是极其重要的参数,确定报警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报警标准既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在通常情况下,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任何报警标准不可超出设计值,设计值是通过众多工程的实践总结而提出的标准,这是是否安全的基本要求。

(2)不同的监测项目有不同的报警标准,报警标准必须满足监测对象的安全要求。

(3)报警标准不仅要满足现行规范、规程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

(4)报警标准既要考虑确保安全,又要考虑工程的经济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与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每个报警值一般应包括两部分:总允许变化量和单位时间内的允许变化量(即变化速率)。当监测项目的监测值接近报警值,或发现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密观测的次数;当出现事故征兆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连续监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