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病诊断技术手册》第18页(3320字)

立克氏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以淋巴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马立克氏病病毒是属于B群疱疹病毒。病毒有两种形态,其一称之为裸体病毒,具有严格的细胞结合性,与感染细胞结合,在肿瘤病变中病毒无囊膜故称为裸体病毒,当细胞死亡时,病毒也失去传染性。另一种形态是存在于羽毛囊上皮细胞中有囊膜的病毒粒子,称之为完全病毒。这种完全病毒是非细胞结合病毒,脱离细胞仍可存活,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极强,在本病的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鸡马立克氏病毒可在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繁殖。马立克氏病毒分为强毒株属于血清1型;无毒株属血清2型;火鸡疱疹病毒对鸡和火鸡无毒力称血清3型,是制备疫苗用的毒株,用来预防本病的发生。

(1)诊断

【流行特点】鸡对本病的易感性最强,特别是1日龄雏鸡的易感性比任何日龄的鸡都高。随着鸡只日龄的增长其易感性逐渐减弱。雏鸡感染本病后几个月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引起死亡。因此该病发生的时间大约在鸡只3月龄至5月龄之间,有的鸡群在100日龄后才见发病,甚至使鸡群开产时间向后拖延。鸡群发病后每天都有鸡只死亡,但数量不一,不见死亡高峰。本病死亡率的幅度也较大,有的仅造成百分之几的鸡死亡,有的死亡率达10%左右,较严重的可达30%以上。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主要是经呼吸道感染。病鸡可长时间向外界排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可通过在羽毛囊上皮细胞内形成具有很强感染性的完全病毒,随羽毛囊上皮细胞的脱落而排到自然环境中,这种完全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污染了环境并在外界环境中生存数月,甚至数年。因此,环境的污染与本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临床表现与病理剖检变化】本病依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通常分四种类型:神经型、内脏型、皮肤型和眼型。

神经型或称古典型、慢性型马立克氏病。该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病毒侵害的神经部位不同,造成该神经所支配部位的不全麻痹或完全麻痹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常见的是由于侵害腰荐神经丛或坐骨神经造成一侧肢的不全或完全麻痹而形成一肢在前另一肢在后的“劈叉”姿势。或鸡只站立不起,侧卧等姿势。当侵害臂神经时,病鸡翅膀下垂,迷走神经受损病鸡嗉囊膨大,食物不能下行,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损可见病鸡低头或斜颈。尽管有各种不同表现,但病鸡精神尚好,并有饮食欲,但往往由于饮不到水而脱水,吃不到饲料而衰竭,或被其他鸡只践踏,最后均以死亡而告终,多数情况下病鸡被淘汰。死淘鸡经剖检可见被侵神经(多见于腰荐神经、坐骨神经)增粗、水肿。正常的神经纹理不清或消失。多侵害一侧神经,双侧神经同时受侵也可见到。

内脏型或称急性型马立克氏病在实践中经常见到。病鸡可表现颜面苍白,鸡冠发育不良,有的极度消瘦,一般情况营养状况为中等。病鸡可见拉稀。有的病鸡鸡冠呈紫黑色,病鸡尚有一定的食欲。有的不愿行走,喜卧、精神沉郁。病死鸡的病理剖检变化比较特征。主要病理变化是在内脏多种器官出现肿瘤,肿瘤多呈结节性,在器官中的肿瘤多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数量不一,大小不等,略突出于脏器表面,灰白色,切面呈脂肪样。常侵害的脏器有肝脏、脾脏、性腺、肾脏、心脏、肺脏、腺胃、肌肉等。有的病例肝脏上不见结节性肿瘤,但肝脏异常肿大,比正常肝脏大5-6倍,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表面呈粗糙或颗粒性外观。性腺肿瘤比较常见,甚至整个卵巢被肿瘤组织代替。腺胃外观有的变长,有的变圆,胃壁明显增厚或薄厚不均,切开后腺乳头消失,粘膜出血、坏死。一般情况下法氏囊不见明显肉眼可见的变化。

皮肤型马立克氏病比较少见,往往在禽类加工厂,当屠宰鸡只褪毛后才能见到。病理变化主要表现毛囊肿大或皮肤出现结节。

眼型马立克氏病在病鸡群中很少见到。一旦出现眼型病例,病鸡视力减退或失明。病理变化为眼睛虹膜褪色,瞳孔边缘不整齐。

以上四种临床类型以神经型和内脏型马立克氏病多见,有的鸡群发病以神经型为主,内脏型较少,这种情况鸡群因本病造成的损失不大,一般死亡率仅在5%以下。而且当鸡群开产前本病流行基本平息。有的鸡群发病以内脏型为主,兼有神经型的病鸡出现,此种情况较多,危害大,损失严重。常造成较高的死亡率,而且流行时间长,其它两型马立克氏病在实践中较少见到。

本病通常根据流行特点和剖检变化即可作出确切诊断。要注意本病同禽淋巴白血病的鉴别(见后)。

【实验室诊断】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是用已知的马立克氏病病毒的抗体来检测羽毛囊、肿瘤组织以及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直接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防制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肿瘤性疾病,一旦发生没有任何措施可以制止它的流行和蔓延,更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防制该病的关键是做好切实的免疫。

目前鸡马立克氏病疫苗使用最普遍的是火鸡疱疹病毒(HVT)苗。在鸡1日龄时进行免疫接种。使用HVT苗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疫苗的质量必须合格。出厂的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中明确标出每头份疫苗所含的蚀斑单位。当大批量购买时,应抽样送兽药监察部门进行检查,测定疫苗的蚀斑单位和疫苗的稳定性。指标不合格者严禁使用。疫苗经销单位进货时也应抽样送检,对用户负责。现在有的进口苗每头份含蚀斑单位是1000。国产苗和有的进口苗为适应中国养鸡现状,提高了蚀斑量,每头份含2000蚀斑单位以上或更高。因为疫苗蚀斑量直接关系到免疫的质量。

(2)HVT苗是冻干苗,出售疫苗时还配有专门的稀释液,稀释液应清亮透明,质量不合格的不能使用。冻干苗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用完,否则疫苗的蚀斑量将明显下降,降低了疫苗的保护作用,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另外在疫苗稀释好以后,应将其放在冰浴的条件下(即疫苗瓶放在装有冰块的容器里)以避免由于温度高影响疫苗质量。

(3)鸡只接种疫苗后需经15天以上才能起到对鸡的保护作用。同时应该明确指出,HVT苗并不能阻止马立克氏病强毒株的感染。因此接种疫苗的房间、运送雏鸡的容器以及育雏舍必须作好彻底的消毒,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中的马立克氏病病毒,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因此环境中由于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存在,而发生雏鸡的早期感染同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除HVT苗之外还有二价和多价疫苗,这类疫苗的保护作用高于HVT苗,而且可以保护鸡群免受马立克氏病超强毒株的感染,防制效果很好。但这类疫苗属于细胞结合性苗,保存和运输时疫苗必须在液氮罐中放置。给现场应用带来较大困难,也是目前应用不普遍的主要原因。此外这种疫苗的保管必须认真负责,如实地填写保管、使用记录,如若因管理不当,液氮罐中液氮不足甚至干涸,疫苗失效,给生产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最后,为提高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效果,还需加强其他疫病的防治工作,减少对该病免疫的干扰,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等,特别是在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保护作用尚未建立前,上述疫病的感染、发生同样可导致本病的免疫失败。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对鸡群的影响,不断提高兽医卫生综合防制水平也是防制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措施,不容忽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