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精神疾病现代药物治疗手册》第82页(3841字)

一、概述

儿童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国外报道,学龄儿童中患病率3%~5%,近半数起病于4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4∶1~9∶1。国内调查发现,患病率为1.5%~10%。本病的病因至今仍未弄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如遗传、生物化学因素、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发育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其他如营养问题、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食品的调味剂或添加人工色素等可能使儿童容易产生多动症,但这方面意见不一,且对照研究资料较少。

二、临床表现

1.注意障碍 注意障碍是主要症状之一。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听课、做作业也心不在焉。平时容易丢三拉四,经常遗失玩具、学习用具或其他随身物品,忘记日常的活动安排。程度轻者对某些感兴趣的活动,能集中注意,重度者对任何活动都表现注意涣散。

2.活动过多和冲动 病人经常显得很不安宁,手脚的小动作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安静的场合擅自离开座位,到处乱跑或攀爬,难以从事安静的活动或游戏,仿佛精力特别旺盛。在采取行动前缺乏思考、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行事,为此常与同伴发生逗打或纠纷,造成不良后果。不能安静听课,小动作明显增多,坐不住,不遵守课堂的秩序和纪律,常干扰同伴的游戏,或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情绪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也容易因受挫折而情绪低沉或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行为。要求必须立即满足,否则就哭闹、发脾气。

3.学习困难 本症病人大多数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由于注意缺陷和多动,影响了病人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及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造成学业不良。

4.神经和精神的发育异常 病人的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发育较差,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都不灵便,左右分辨也困难。少数病人伴有语言发育延迟、语言表达能力差、智力低下等问题。智力测验显示部分病人的智商偏低,言语智商高于操作智商,注意集中量表分得分较低。

5.品行障碍 多动症与品行障碍的同病率高达30%~58%,往往表现不听从父母和老师的管教,攻击行为和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打人、辱骂、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性攻击、抢劫及说谎、逃学、流浪不归、欺骗等。

三、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家长及老师提供的病史,全面的躯体检查及精神检查对于诊断十分重要。

(一)CCMD-3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1.注意障碍 至少有下列4项。

(1)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去探望;

(2)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

(3)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

(4)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他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5)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

(6)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

(7)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

(8)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9)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拉四。

2.多动 至少有下列4项。

(1)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以静坐,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2)上课时常做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

(3)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4)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

(5)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

(6)干扰他人的活动;

(7)好与小朋友打逗,易与同学发生纠纷,不受同伴欢迎;

(8)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的行为;

(9)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

【严重标准】对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

【病程标准】起病于7岁前(多在3岁左右),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情绪障碍。

(二)鉴别诊断

1.精神发育迟滞 智力低下儿童常有多动症状,但主要症状是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学习接受能力差,成绩不良,多数仅能达到较低水平,重度者不能接受教育,判断力和理解力差等特点可与多动症区别。两者并存者,可分别作出诊断。

2.精神分裂症 早期可能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纪律、活动过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容易与多动症混淆。但精神分裂症病人会逐渐出现其特殊症状,如幻觉、妄想、情感淡漠、孤僻离群、行为怪异等,据此与多动症相鉴别。

3.品行障碍 某些品行障碍的儿童也常表现不安心学习、多动,但基本突出问题是以反复的、持续的违反社会道德准则,侵犯别人和公共利益的反社会行为。

4.抽动障碍 主要表现为头面部、四肢或躯干肌群不自主的快速、短暂、不规则抽动,如挤眉弄眼、耸肩、歪颈、挥手等,也可以伴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易被误认为多动或顽皮,通过仔细的精神检查容易发现抽动症状的特点,可与多动症相鉴别。但需要注意,抽动障碍病人约20%合并多动症。

5.儿童孤独症 孤独症病人伴有多动、冲动和注意障碍的同时,还具有言语障碍、人际交往和沟通困难、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等典型临床表现,据此与多动症相鉴别。

四、治疗

对于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是采取教育引导、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针对病人的特点,耐心进行教育和管理,避免对病人歧视、惩罚或其他不当的教育方法。可恰当运用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使病人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克服注意涣散和多动。合理安排日常作息时间,动静结合,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药物可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病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1)中枢兴奋剂是治疗多动症的首选药物,有效率为70%~80%。目前,临床常用的药为哌甲酯,又称利他林,剂量10~40mg/d,早晨、中午服用。苯异妥英,又称匹莫林,每日早晨服药1次,剂量为20~40mg。这类药需在医师的指导下应用,症状轻者、6岁以下和14岁以上儿童,应尽量少用或不用中枢兴奋剂。此类药物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此每周六、日及节假日停用。药物的其他不良反应有食欲下降、失眠、头昏等,一般在用药4周到6个月内消失。疗程可视病情而定,可间断用药数月至数年。此外,还有右旋苯丙胺等。

(2)三环类抗抑郁药,包括丙咪嗪、氯米帕明或阿米替林。一般不作为首选药物,只有当中枢兴奋剂无效或合并抑郁症、品行障碍、抽动障碍时选用。剂量宜由小递增,不宜长期使用。

(3)α2-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乐定能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情绪不稳,也具有减少抽动症状的作用,适用于合并抽动症状、攻击行为、对立违抗行为以及失眠的多动症病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