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及技术培训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17页(7914字)
1.科技管理
技术管理制度的建立 技术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技术规程,是按照生产技术过程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产品设计,生产操作,设备、工具、仪器的使用和维修,安全技术和质量检验等所作的规定,主要包括产品设计规程、工艺规程、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与修理规程、安全技术规程、产品检验规程等;(2)新产品开发试制办法;(3)技术标准及标准升级合理办法;(4)科研课题管理办法;(5)科技经费管理办法;(6)科技成果管理办法;(7)全面质量管理办法;(8)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管理办法;(9)企业专利和诀窍管理办法;(10)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管理办法;(11)产品质量管理办法;(12)技术进步评价、考核办法。
技术责任制的健全 责任制是明确企业内都每个职工和人的群体(组织)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项制度。它不同于管理制度是以“事”为对象,责任制是以“人”和“人的群体”(组织)为对象。通过责任制要解决的问题:(1)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2)职务范围;(3)应负的责任;(4)权力限度;(5)工作关系;(6)轮班作业规定的上下交换班的职责;(7)上下工序之间的关系。
技术责任制就是明确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岗位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一项制度。工程师应当十分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要使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有职、有责、有权,用技术责任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此应坚持:
(1)健全企业内部各级组织的技术领导体制及其领导人的责任制,为企业分厂设总工程师、车间设主任工程师、工段设技术负责人等。各级技术负责人是同级领导职务的副职。在技术问题上行使同级副职应有的职权,签署有关的技术文件;
(2)坚持职、责、权相当的原则:职务是规定的工作范围;责任是必须做好的工作,做不好应负经济的、行政的或法律的责任;权限是为履行职务和责任所必须的权力保障。只有职、责、权相当,才能使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其作用;
(3)建立技术责任制要注意消除技术工作某些方面的无人负责现象,同时要注意消除某些技术人员的无职、无权、无事可以负责的现象;
(4)技术性质的工作岗位,要努力配置相应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担任。
研究开发机构的健全 研究开发机构是指企业内部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专门研究院、所、室,从事技术专利、技术诀窍引进和输出的机构,以及从事为研究机构提供服务的情报、信息机构、检化验机构及技术咨询机构的总称。健全研究开发机构包括:
(1)企业的产品研究机构,包括主体产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关原料、燃料、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企业副产品及废弃品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等机构;(2)企业环境保护、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工业卫生及职业病防治的研究机构;(3)企业资源利用、开发的研究机构;(4)企业的科技情报、技术信息机构;(5)服务于研究开发的检化验机构;(6)企业的专利机构;(7)企业的能源利用和能源节约的研究机构;(8)企业的参与技术市场,从事技术转移的工作机构;(9)企业的技术咨询机构;(10)企业分支机构中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专门机构。
科技信息网络的建立 科技信息、情报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国内外人类征服自然、从事生产与科研的经验、知识、成果,有计划、有目的、准确、及时地搜集、整理和提供服务的工作。科技信息、情报一般是通过传递通过,使人们增加对某些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认识,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变化,因此,它们具有知识性、传递性、价值性、社会性和累积性的特征。
现代社会把科技信息、情报看作是发展科技的支柱之一,是一种资源和无形的财富。因为它既可以防止科技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少走弯路,节约人力、物力,又可以提高科研效率,多出成果,加速科研进程,促进生产发展。同时它还可以为领导者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科技信息的网络组织体系,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企业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包括内部网络的建立和与外部网络的联网。
(1)外部网络是扩大情报源的重要渠道。中国科技情报所是全国科技信息情报中心。该所的重庆分所,主要负责科技情报信息检索报道工作,中央各部情报所,负责各专业科技文献、资料的搜集、加工、报道、分析研究、咨询工作;各省市信息、情报机构和跨地区的行业情报网,都已建立。中国科技情报所和一些部、省市均已建立起国际联机检索业务,直接为国内用户服务。因此,与这些单位建立关系,成为其网络成员,可以扩大企业信息源,为企业科研、生产提供信息、情报服务;
(2)企业内部科技信息网络包括:①储存的信息,包括企业的科技档案、科技图书、资料、文献、是企业生产斗争和科学试验的记录,是企业重要的信息源;②正在进行着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研究试验,是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企业运行过程就是产生信息的过程,是企业内信息的产生源泉;③企业内部的情报中心、信息中心、计算机中心、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专利机构,都在产生、搜集、加工、传递信息,是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把计算机手段应用于企业情报,信息工作中,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存贮、加工、检索和传递情报、信息,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联网,包括与国际联机检索联网,将会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技术部门工作的协调 企业总工程师系统是企业投入产出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实现企业的总目标而进行活动的。它的内部构成是由技术管理部门、技术监督和质量管理部门、技术研究和开发部门、技术情报部门、技术咨询部门、专利管理部门和科技群团组织等组成的。由于技术工作渗透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协调工作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又是复杂的,一般的协调方式有:
(1)计划协调。这是重要的协调方式,生产技术活动通过计划使之有序地运动。企业总工程师通过技术发展规划、技术改造规划、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以及技术工作计划,组织解决技术工作部门的远近目标的协调,系统内外工作的协调,环节和部门工作之间的协调。总工程师依据企业目标计划和企业的技术发展规划,将它们横向展开,纵向落实,分解到所属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然后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实施,检查与考核其落实情况。这是一种事先的协调,是保证总工程师的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构成有机的整体,顺利地完成企业目标的重要协调手段;
(2)法规性协调。这是通过制订各类职责范围,协调各项生产技术活动。企业内的组织条例,规定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范围、责任、权限与工作关系;企业的技术管理制度规定了各项工作的运行程序,各部门、各岗位在运行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等,都是法规性文件,是协调工作的依据;
(3)课题性协调。有些技术课题,涉及面宽,需要多部门的力量协同作战,共同实现目标。总工程师经常运用建立攻关课题或重点课题的方法,将有关部门、有关专家,集中起来集思广益,各展所长,通过课题性协调把各方分力形成合力,攻克技术难关;
(4)日常性协调。企业技术管理工作,事广面杂,离不开日常性的协调。其做法:①利用本系统的定期例会来协调;②召开专门性会议,组织解决某一专题的协调;③委托总工程师或部门领导人进行专题性协调。
2.科技人员管理
科技人员劳动特点 科技人员是指用前人和自己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用以改造自然而劳动的人。科技是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社会和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科技人员一般指学有专长,在科研、生产、管理等岗位上从事具有技术性工作的人员。科技人员劳动性质具有其特点:
(1)探索性。科技劳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探索未知。企业科技人员是从生产实践的技术需要出发,研究探索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形成指导生产实践的理论。在实践中修正错误,完善理论,再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企业科技人员科技劳动探索性的特征。依据此一特征,应当允许科技劳动的失败,应当鼓励科技人员勇敢地探索真理,这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一条重要方针;
(2)继承性。科技人员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这种劳动总是要对前人积累的知识加以接受、继承、并以此为基础,加以发展,不断提高,增加新的认识和知识。学习,继承是脑力劳动的基本特征,前人为之探索所付出巨大劳动所取得的知识,也是今人、后人所应继承的宝贵财富,用不着再去对已认识的问题进行重新探索,这将是极大的节约,因此,科技人员学习、继承和掌握已有知识,是从事科技劳动的必要条件,企业应鼓励科技人员学习和提高的愿望与热情,并为他们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如搞好科技人员的继续工程教育,开阔视野,不断接收新的信息等;
(3)创造性。人类的创造性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成长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来自他们的创造力,创造力开发和实践来源于社会需求和企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创造是一种“赋予存在”和“发现存在”,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的非重复性的体脑并施的最有价值的劳动。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的活动,企业的生存、发展,很重要的一环是依靠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为此,企业应当特别重视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在企业技术工作中鼓励科技人员勇于创新,矢志改革,使企业生产、技术工作和产品开发立足于不断革新、创造的基础之上。
科技人员的管理原则 对科技人员的管理,工程师应本着下列原则:
(1)能级原则。科技干部每一个人能质各有不同,能级也有差异,应按人的能级确定相对应的职位。能级大于职位,应当升迁;能级低于职位,则应调整或创造其提高能级的条件。能质是指其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能级是指其能力水平,同“能级”而不同“能质”,不能实行“平行顶替”,如一个电器工程师不能顶替一名土建工程师。
(2)互补原则。企业科技人员是一个群体。一个好的群体。其人才结构因子存在着多种互补:①各种专业合理结构,达到专业之间的互相补充;②层次间的互补,为高级、中级、初级的合理比例,同能级人才过于集中,易生内耗,难成合力;③不同年龄的区间互补,一般说来老科技专家的经验丰富,中年科技人员年富力强,青年科技人员勇于进取,三者结合,相得益彰。同时形成年龄梯队,便于后继有人;④性格和气质互补,秉性各异,共事合作,可以避其短扬其长,利于事业的开拓。这种科技人员在群体组合中的互补原则,愈来愈被科技领导者关注和运用。
(3)动态原则。人才需要流动。流动的作用:①有进有出,择优汰劣,优化群体组合;②吸收外部人才,或派出人员,均可取人之长,补我之短,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创造群体的整体功能效应;③职务上不搞终身制,有上有下,为突出的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创造条件;④内部课题招标,促进人才流动;使人才竞争机制作用得以发挥。
(4)奖惩原则。对科技人员要有整套严格的考核办法,形成人人争创上游,多出成果的竞争机制。增强个人和集体的荣誉感、竞争感,合理评价成果,克服平均主义,严格按考评结果奖勤罚懒。
3.技术人员培训
继续工程教育 继续工程教育主要是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在职科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补缺的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其目的是在职科技人员能适应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而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
继续工程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外兴起的。美国、法国、前苏联、德国于60年代以后都大幅度增加了继续工程教育的投资、不少国家并规定了继续工程教育的法令,以保证继续工程教育的实施。企业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其意义在于:
(1)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企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继续工程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
(2)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是科技人才,继续工程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3)企业发展要依靠人才和科学技术取得经济效益,继续工程教育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继续工程教育已引起了我国各产业部和企业界的普遍重视。各产业部均设有管理干部学院,大中企业设有培训中心。国家还对科技人员继续工程教育的时间作了明确规定,各地方为促进这一规定的实施,相应对教育经费、保证继续工程教育的时间、保证教育质量提出了具体措施。在实施中、企业也探索了继续工程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取得了经验与成效,这些都是为了提高我国科技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使我国科技队伍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以适应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
科技责任制教育 科技人员形成一个庞大的队伍、这个队伍散处于不同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岗位上,进行着不相同的工作。所以,对他们的教育,首先是履行职责所必须的责任制教育。国外很多企业都有到职前的岗位培训,未经培训的职工,不得到职上岗工作,其目的就是使其明确了解新岗位的素质要求,通晓该岗位的应知、应会,我国对于责任制的教育,一直是比较重视的,50年代就在工企企业中开展过责任制教育,60年代贯彻工企七十条,开展“五定五保”亦属于责任制教育体系。近年来,连续进行了全国性的厂矿长的统考,“三总师”的培训等一系列的加强培训、严格考核、扩大知识面的教育。对于科技人员,我国现行的技术评审制度,对于技术职务的晋升,也对其学历(基础知识状况)、经历(实践经验的积累状况),以及工作业绩(工作的成果状况),进行全面考试、考核、评审后才予晋升,事实上这是是对于科技人员应知、应会和贯彻责任制的详尽考核。
对于责任制教育,各个层次,不同性质的工作,是不一样的,例如从事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职务越高,则要求本岗的专业深度越高,相关知识面越宽;从事现场生产技术组织工作的,则要求其运用专业知识及实际工作经验,随机处理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兼任行政领导工作的,则要求其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人际关系知识和掌握一定的祖国文化素养,等等。因此,科技责任制的教育,应根据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责任制教育。对于新上岗的科技人员,首先要进行岗位技术责任制教育。对于在岗的科技人员,应当定期反复进行责任制教育,以提高其对责任制的认识程度和责任心。同时,总工程师应抓好各级技术职责范围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不断完善技术责任制。
国外智力的引进 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引进现在国外的华侨、华裔人才,把海外可利用智力资源吸引到我国四化建设中来,是我国实现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世界各国普通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从中得到了巨大利益。
引进国外人才,对加强国内智力开发,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加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智力是活的知识力量,它的巨大作用远非设备、书本,资料、组织所能比拟。
引进国外人才,重在实效。只要是愿为我国四化服务,确有专长,又是国内确实需要的,均可引进。对象可以是高、中级科技专家,也可以是退休的专家或者工人,包括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专家,具有战略决策能力的专家,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
我国就引进外国专家问题,作了一系列的规定,如回国工作的方式,可以是回国定居,可以先看一二年再定是否长期留下,也可以每年回国工作几个月,贯彻“来去自由”的方针;工作上要用其所长,有职有权有责;配备必要助手,充分发挥其专长与作用,对生活上住房问题,生活品供应问题都作了比国内同等级科技人员宽裕的具体安排;工资报酬上也都采取从优政策。
出国人才培训 出国人才的培训,对于不同的出国任务,其培训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对于企业派遣出国的访问学者、留学生、进修生,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要高,要能够适应学习和生活需要,对于学术交流一般也要求能用外语宣读论文,解答问题,因此一般应进行事先的外语培训,使其尽可能达到适应需要的水平,而对出国考察、联合设计、设备验收、经贸等,因一般有随团译员,对外语水平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对出国人员,一般要进行以下培训:
(1)出国任务的培训。明确出国团组的任务,充分做好出国前的业务准备;每个成员都十分明确个人在总任务中分担的责任,要达到的目的,为完成出国任务作好准备;
(2)外事培训。了解所去国的历史概况、民族性格、风俗礼仪,与我国的交往关系,以及交往过程必须注意的事项和外事守则;
(3)责任制教育。团、组的组成,与使领馆的关系,个人与团、组的关系;
(4)安全教育。如严守国家及企业机密,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不得参予不健康的活动等;
(5)其他方面教育,经费控制的教育、出国时间的教育、出国期间意外情况的教育等。
总之,通过出国培训,使出国技术人员在国外期间能够坚持对外不卑不亢、以礼相待,并能积极吸取国外新技术,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