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工程师手册

环境影响评价

书籍:工程师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1107页(1084字)

环境影响评价(EIA)也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它是预测某一建设项目的开发对未来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大、中型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根据需要,小型建设项目也要求填写“环境影响调查表”。

对于尚未确定厂址的新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应分初评和详评两个阶段。初评工作应纳入可行性研究计划中,与拟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同时进行。初评的主要任务是选址。为了回答可否在拟建工程地区建厂,要进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与工程排放污染物有关的环境污染项目本底调查;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和气象特征调查;动、植物等自然生态及生活居住、人群健康情况调查。根据上述调查资料和拟建企业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评估在该地建厂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预测环境变化趋势,提出能否在此建厂及提出厂址的最佳方案。

详评是在初评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内容和项目要符合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要求;要在详细调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开展大气、水体、土壤、农作物等环境背景值的调查;进行大气扩散和水体自净能力等方面的现场实验研究。根据需要,还要进行环境风洞等试验室模拟实验。最后建立评价的数学模式,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厂内布局最佳方案和控制污染的对策。

对于厂址已经选定并正在建设中的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抓住重点,在掌握该地区水文、地质、气象特征和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计算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提出排放要求和防止污染的对策。对于进行技术改造的老厂,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调查环境污染现状;预测改造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后的环境控制目标;提出合理布局方案和主要污染排放量。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写出“环境影响报告书”,其内容主要有:建设项目的位置,自然和社会环境概况;工艺流程、排放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对自然环境、大气、土壤、水文、农作物,水生生物的影响;对社会环境、人群健康、公用事业、土地利用、交通、风景区以及文化古迹的影响;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评价结果对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紧密结合设计进行,发挥其在工程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为了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应邀约有关部门参加,多学科同力协作。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经费,一般占工程建设总投资的0.1~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