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430页(5593字)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理病理】
最常见于3~15岁的儿童及少年,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多数是由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病灶的细菌,经血循环注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以胫骨和股骨发病率最高。主要病理特点为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新骨形成同时并存,早期以破坏和坏死为主,后期以增生、新骨形成为主。
中医称其为“附骨疽”,其病机为疔毒、疮疖、痈疽以及麻疹、伤寒、猩红热等病后,余毒不尽,藏于体内,或六淫邪毒入侵久而不解化热成毒,或因饮食不节,情志郁乱,火毒内生。热毒循经流注入骨,以致经阻脉塞,气血壅结,酝酿化热,热毒内盛,腐蚀筋骨。同时患者正气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才使得邪毒趁虚而入酝结于内,不得发散反而深窜入骨,筋骨局部抵抗力不足,则邪毒留聚,繁衍为害,此为发病的内因。
【诊断】
(一)症状与体征
1.全身症状 起病急骤,寒战,多有弛张性高热可达39℃~40℃,有明显的毒血症症状。脉搏快,身软无力。儿童可有头痛、呕吐、烦躁甚至谵妄、昏迷、惊厥等表现。重者有感染性休克。追溯病史,有的曾有感染灶。
2.局部症状及体征 早期患区持续性剧痛和搏动性疼痛,周围肌肉痉挛,惧怕移动患肢,关节屈曲,患者拒绝做被动活动检查。数日后,局部皮肤红肿,为已形成骨膜下脓肿的表现。继之干骺端剧痛,皮肤灼热,肢体呈环形肿胀。局部压痛明显,并逐渐加重。脓肿破入软组织后,压力减轻,疼痛缓解,但软组织受累症状加重,皮肤红、肿、热及压痛,可有波动。脓液沿髓腔播散,则疼痛与肿胀范围更严重,整个骨干都破坏后可发生病理性骨折。急性骨髓炎自然病程可维持3~4周,脓肿穿破后疼痛缓解,体温逐渐下降,脓肿穿破形成窦道,以后疾病转为慢性阶段。
(二)影像学检查
早期X线表现多无明显异常,仅可见局部软组织肿胀,肌肉间隙模糊。2周后髓腔内脓肿形成,局部骨质疏松,骨小梁紊乱,松质骨内可见微小点状、片状破坏区,近一步累及骨皮质和整个骨干。此时可见骨膜反应及层状新骨形成。如感染进一步发展,则从干骺端近而至骨皮质内外侧均出现虫噬样骨破坏,其结果是死骨形成,髓腔内可见透亮区。中央有小碎片死骨,周围是境界明显、密度增高的硬化骨。有时出现病理骨折。
CT检查可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明确显示病变范围。但对细小的骨脓肿仍难以显示。
同位素骨扫描在发病2天后即可有阳性结果,但只能作定位检查,不能作定性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达90%以上,可有贫血现象。
2.血沉:增快。
3.血细菌培养及脓液涂片检查:可为阳性。
4.C反应蛋白:阳性。
5.早期局部脓肿分层穿刺: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穿刺针在压痛最明显的干骺端刺入,边抽吸边深入。若抽出为脓液或呈混浊及血性,涂片检查有脓细胞或细菌,即可确诊。抽出液同时应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鉴别诊断】
1.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全身中毒症状轻,表面局部红肿出现较早,肿胀中央明显、四周较轻,边界不清。疼痛、压痛浅在。
2.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全身症状与骨髓炎相似,但肿胀、疼痛局限在关节,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关节穿刺可明确诊断。
3.急性风湿热:疼痛呈多关节性游走性肿痛。有心脏瓣膜病变,心脏听诊闻及杂音,患者多呈慢性病容。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单核为主,但总数少于急性骨髓炎。
4.骨肉瘤:多发于10~25岁的青少年。位于长骨的骨肉瘤,病变多起于干骺端,疼痛、肿胀为主要症状。局部皮肤可见静脉怒张。全身发热较轻,白细胞计数稍高,血清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增高。X线显示:新骨增生呈日光放射状排列。
【治疗与预防】
(一)非手术治疗
1.全身支持治疗
高热时降温,补液,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液体疗法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预防和纠正酸中毒。如果中毒症状严重,可少量多次输入新鲜血液,大量维生素C静脉滴注,补充维生素保护心脏。
2.抗生素治疗
对疑有骨髓炎的病例发病3天内应联合使用大剂量有效抗菌素,有可能使病变痊愈。
(1)用药途径:危重患者采用静脉注射,病情稳定后改为肌注或口服。
(2)用药期限:连续用药须超过3~4周,若停药过早,急性症状可能复发或转为慢性骨髓炎。停用抗菌素要具备以下条件:体温正常2~3周以上;局部症状、体征消失;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均正常;在X线片上可见到修复现象。
(3)抗生素的选择:首先选用对葡萄球菌有效的抗菌素,可选用抗革兰氏阳性菌及广谱抗菌素联合应用。如在3日内无明显疗效,应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调整用药,联合使用有效抗菌素,如青霉素、红霉素,也可选用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
①氨苄青霉素:皮试阴性者,每日100~200mg/kg,分3次静脉滴注。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用。
②青霉素G钠:皮试阴性者,成人每日600万~1000万u,分2次静脉滴注。儿童:10~25万u/kg/日,3~4次静点。有本药过敏史者禁用。
③红霉素:每日40~50mg/kg,分3次静脉滴注。
④头孢唑林钠:皮试阴性者,成人:每日9g,分3次静脉滴注。儿童:最大剂量100mg/kg/日,分3~4次静点。有头孢类过敏史者禁用。
⑤头孢噻呜钠:皮试阴性者,成人:每日9g,分3次静脉滴注。儿童:100mg/kg/日,分3~4次静点。有头孢类过敏史者禁用。
⑥头孢拉定:皮试阴性者,成人:最大剂量每日8g,分4次静脉滴注。儿童(1岁以上):50~100mg/kg/日,分3~4次静点。有头孢类过敏史者禁用。
用药期间注意随时观察肝、肾功能。
3.固定牵引
早期行患肢制动,采用夹板、皮肤牵引或石膏托固定患肢于功能位,抬高患肢,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并有利于炎症消退,防止感染扩散,预防病理性骨折和防止畸形。
4.中医治疗
(1)内治法:以清热解毒、清营托毒透脓、补益气血中药内服。
初期:
治则:清热解毒。适用于恶寒发热,脉浮数,苔薄而肢痛轻者。可选用仙方活命饮加黄连解毒汤:金银花15g,天花粉9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9g,茯苓9g,陈皮9g,贝母12g,赤芍12g,当归9g,丹皮12g,穿山甲4g,没药6g,生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治则:清营退热。适用于高热寒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0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天花粉9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9g,茯苓9g。每日1剂,水煎服。如便秘、尿赤加大黄、车前子。
治则:凉血解痉。适用于高热神昏,皮肤出血点,烦躁不安。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和黄连解毒汤:犀角0.6g,生地黄30g,赤芍15g,丹皮10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9g,茯苓9g。每日1剂,水煎服。配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中期:
治则:清热止痛。适用于高热患肢剧痛者。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和透脓散加减:生黄芪15g,穿山甲9g(炒),川芎9g,当归9g,皂角刺7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0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天花粉9g,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9g,茯苓9g。每日1剂,水煎服。
治则:托里透毒。适用于病变中期,肢体环形肿胀、红热疼痛者。可选用托里消毒饮加减:人参12g,当归12g,川芎6g,白芍9g,白术10g,金银花12g,茯苓9g,白芷9g,皂角刺6g,甘草6g,桔梗12g,黄芪12g。每日1剂,水煎服。
溃后:
治则:托里透脓。适用于初溃脓多稠厚。可选用托里消毒饮加减。
治则:补益气血。适用于脓肿穿破皮肤而溃破形成窦道,初起流出大量稠厚脓液,渐成稀薄热退痛减。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白,舌淡少苔,脉细弱。可选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5g,熟地12g,白术15g,茯苓12g,党参15g,甘草6g,黄芪15g,桂枝10g。每日1剂,水煎服。
(2)外治法
①初期:选用双柏散、金黄膏、玉露膏或新鲜草药如蒲公英、地丁、四季青、马齿苋、野菊花、芙蓉叶等捣烂外敷局部。
②成脓期:亦可选用上述药物。
③溃后:疮口脓水淋漓。可用10%黄柏溶液淋洗或湿敷,再选用五五丹,或八二丹药捻祛腐,外敷金黄膏或玉露膏;腐肉已脱,新肉将生之时,可用八宝丹,或生肌散促其生肌收口。
(二)手术治疗
1.局部切开减压、引流术:当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时,必须尽早切开,钻孔减压或开窗减压。在肿胀及压痛最明显处穿刺,如有脓液,以此为中心做切口,分离肌肉,切开骨膜,在骨膜下钻孔引流,或骨凿开窗引流,消除病变组织,局部放入抗生素,一期缝合。如骨膜下脓肿已破裂,软组织化脓感染,局部肿胀,按之有波动感,应及时切开排脓。若关节肿胀,可行关节穿刺抽液,注入有效抗生素。
2.局部灌注冲洗术:创口置入硅胶管,选用有效抗生素加生理盐水灌注治疗,是有效的疗法之一。具体方法:在病灶(钻孔或开窗)远近端分别放置两根硅胶管,一根为灌注管,一根为引流管。近侧放细管,连接输液瓶,24小时持续滴入抗生素溶液2000~3000ml,远端放粗管(防止血凝块阻塞),尾部连接负压吸引瓶,然后缝合创口并将两管固定于皮肤,反复灌注到创口内流出较清亮液体为止。一般约1周后拔出胶管。
3.庆大霉素珠链(将抗生素掺入骨粘固剂中制成)置入术:用于治疗化脓性骨髓炎获得显着疗效。具体方法:开窗引流术时,将一串庆大霉素珠链置入骨洞内,放置橡皮引流条后,全层缝合伤口。将珠链尾部1~2颗置于伤口外,橡皮引流条的尾部置于伤口下垂部位。术后4~7天拔除引流,并开始向外拔链,每2~3天拔1次,每次拔出3~5颗,也可逐日逐颗拔出,一般2~3周拔完。伤口一期缝合。
(三)预防
注意饮食起居,调节情志,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痈、疥、呼吸道感染和扁桃体炎的发生,如患病应及时彻底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