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出版社《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第47页(5729字)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各种病毒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与部位,多数患者发病前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病史,发病之后可见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恶心、头晕等症状。该病的发病率近十几年来有逐渐上升趋势,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在国内有的地区已成为常见病,应引起重视。该病属中医“温病”、“心悸”、“胸痹”、“水肿”范畴。

1 诊断标准

1.1 病名诊断

1.1.1 临床表现:心肌炎患者症状轻重悬殊很大,轻者无症状,重者发生猝死。患者可有发热、胸痛、流感样症状(如咳嗽、咽痛)、肌肉酸痛,或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心血管系统可有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与发热程度不相称的心率增快,危重患者起病急,发展迅速,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极少数患者因严重的心律失常而发生昏厥或阿-斯综合征。

1.1.2 发病特点: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或腹泻等病毒感染史。

1.1.3 诱发因素:气候变化,劳作失常,病毒感染。

1.1.4 查体:可见与体温不相称的心率增快或心率异常缓慢,除了病毒感染所致的咽红、淋巴结肿大、皮疹等外,也可见紫绀,端坐呼吸,四肢发凉,脉细弱,心脏扩大,心律不整,心音减弱,心尖部收缩期杂音,部分有奔律、肺水肿。

1.1.5 实验室检查:急性期血沉增快,心肌酶谱AST、CK、CK-MB、LDH增高;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频发室早、房早及各种异位心律,传导阻滞,ST-T改变等;X线检查轻型病例无异常变化,弥漫性心肌炎患者心影扩大、心脏搏动减弱,可伴有肺充血或肺水肿。

病毒学检查:粪便或咽拭子分离出柯萨奇或其他病毒;恢复期血清同型病毒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4倍以上;心内膜、心肌或心包分离出病毒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检查阳性。

目前本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心肌酶学、心电图、X线等检查,并排除一些能影响心脏的其他疾病而作出诊断。

1.2 分类诊断

1.2.1 分型

轻型: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的患者感冒后会偶然发现期前收缩,有的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电图几个导联的ST-T改变。临床表现以乏力为主,其次为多汗、苍白、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神差、食欲不振等。检查可见面色苍白,口周发青,心尖部第一心音低钝,有时出现一或二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可伴有期前收缩或Ⅰ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或轻度ST-T改变。

中型:较轻型者少。起病较急,上述症状较重,乏力较突出,可伴有心前区疼痛。起病急骤者可伴恶心、呕吐、拒食。查体常见心率增快或过缓,或不齐,有的患者呼吸增快,烦躁较重,口周青紫,心音低钝,心尖部出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伴有奔马律和各种心律失常。血压低,脉压差减低。有的肺部出现啰音,肝脏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重型:更少。呈暴发型,起病急骤,数小时至一二日内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或很快发生心源性休克。患者感到极度乏力,头晕,烦躁,腹痛,呕吐,有的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大汗淋漓,皮肤湿冷。婴儿则拒食,哭闹,手足发凉,软弱无力,呼吸困难。检查见患儿面色灰白,口唇发绀,四肢冰凉,有的指趾发绀,脉细弱甚至摸不到,血压低,脉压降低,或测不到血压,心音低钝,第一心音几乎听不到,心尖部出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可闻及奔马律、心动过速、过缓或不齐。短时间内心脏多不增大,可能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有的肺部出现啰音,肝脏迅速增大,可有压痛,有的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肺水肿,病情发展迅速,可在数小时到数日内死于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肺水肿。如抢救及时、正确,少数患儿恢复较快,数日到数月后脱险,以后一部分痊愈,一部分时常发生心律失常,一部分转为慢性或留下后遗症。

1.2.2 分期

急性期:初发病,临床症状明显而多变,病程多在半年以内。

恢复期: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等逐渐好转,但尚未痊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心电图和X线改变迁延不愈,实验室检查有病情活动的表现,病程多在1年以上。

慢性期:反复心力衰竭或进行性心脏扩大,病程在1年以上。

1.2.3 分级(暂缺待补)

1.2.4 分度(暂缺待补)

1.3 证候分类

1.3.1 热毒冲心证(ZBRDE0)

主症:心痛心悸,发热咽痛,头晕目眩。

兼症:胸痛身痛,头痛欲裂,汗出口渴。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或白腻,脉滑数。

1.3.2 热伤心阴证(ZBUR30)

主症:心烦心悸,胸闷胸痛,咽干红痛。

兼症:五心烦热或有低热,口渴不欲饮。

舌脉:脉细数或结代,舌红少苔或黄苔。

1.3.3 气阴两伤证(ZYVY40)

主症:心悸气短,胸闷不舒,烦热口干。

兼症:神疲乏力,头目不清。

舌脉:脉细数或结代,舌红无苔少津。

1.3.4 阴阳两虚证(ZYYA10)

主症:心悸气促,动则喘急,肢冷畏寒。

兼症:自汗乏力,面色苍白或晦暗。

舌脉:舌淡暗,苔白,脉细数伴结代。

2 疗效标准

2.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血清酶基本恢复正常,其他有明显改善。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

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较前严重。

根据疾病的不同分期,应追踪观察6个月~1年。

2.2 早搏疗效判定标准

应做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检查,病例不少于早搏总例数的1/3,其他早搏病例可做定时1小时以上示波,观察治疗前后早搏情况。

显效:早搏减少80%以上。

有效:早搏减少50%~80%。

无效:早搏减少小于50%。

加重:早搏增多大于50%。

2.3 证候计分评定

2.3.1 计量评分

4分:发热、咽痛、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头晕、舌脉异常等证明显,经常持续出现,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3分:上证明显,经常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2分:上证时轻时重,间断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1分:上证较轻,偶尔出现,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0分:上证消失者。

2.3.2 疗效评定

显效:证候全部消失,积分为0或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70%者。

有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50%而<70%者。

无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50%者。

加重:治疗后证候枳分超过治疗前者。

3 分证论治

3.1 热毒冲心证

治法:清热解毒,清心开窍。

主方:银翘解毒散(《温病条辨》)合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加减。

药物:银花10g 连翘10g 苦桔梗10g 牛黄0.5g 黄连10g 黄芩10g 生栀子10g 牛蒡子10g 薄荷10g 竹叶10g 郁金10g 天竺黄10g

3.2 热伤心阴证

治法:清热养阴,保心凉血。

主方:清瘟败毒散(《疫疹一得》)加减。

药物:银花10g 连翘10g 生地10g 麦冬10g 元参10g 板蓝根30g 大青叶10g 知母10g 桔梗10g 柏子仁10g 车前草30g。

3.3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护心复脉。

主方:生脉饮(《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药物:人参(另煎)6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北沙参10g 生地黄15g 生黄芪15g 枸杞10g 瑚珀粉3g 板蓝根30g 野菊花10g 生栀子10g 莲子心15g

3.4 阴阳两虚证

治法:扶阳救逆,养阴镇心。

主方:参附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人参(另煎)10g 制附片10g 生黄芪15g 仙鹤草15g 黄精10g 沙参10g 麦冬10g 桂枝10g 生骨30g 生牡蛎30g 连翘15g 炙甘草10g。

4 成药应用

4.1 热毒袭心证

4.1.1 旭日牌牛黄清心片:清热解毒,泻火安神。1次4片,每日3次,疗程4周。

4.1.2 蒲公英牌安脑丸:清热解毒,豁痰开窍。1次2丸,每日2次,疗程4周。

4.2 热伤心阴证

4.2.1 福人牌滋心阴口服液:滋补心阴,活血止痛。1次2支,每日2次,疗程4周。

4.3 气阴两伤证

4.3.1 登峰牌参脉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脉。1次2ml肌注,每日2次。1次40~6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3.2 华西牌生脉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脉。1次10~20ml稀释后静推,1次40~10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4.3.3 玛奇卡牌杞菊地黄胶囊:滋肾补肝。1次2粒,每日2次,疗程4周。

4.4 阴阳两虚证

4.4.1 999牌参附注射液:回阳固脱,1次20~40ml稀释后静推,1次60~10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