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破伤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152页(2382字)

本病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为特征。多在生后7日左右发病。1949年前,本病是新生儿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1949年后,由于推广新法接生,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但尚未完全消灭。如能掌握本病的防治规律,新生儿破伤风是完全可以消灭的。

中医称本病为“脐风”“撮口脐风”“四六风”“七日风”“锁口风”等。被列为初生恶候,曾有“脐风一作,百无一生”之说。本病是由于断脐时,感染风、寒、水湿秽毒之邪所致。邪毒侵入脐创口后,郁结脐部,则脐肿生疮;邪入肝肾,筋脉拘急、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邪入心脾,结于口舌,则口噤舌强、痰涎壅塞、乳不能吮;邪入于肺,喘促屏气、啼叫阵阵;阳气衰败,则四肢厥逆、爪甲青黑。《幼幼集成》论曰:“客风乘虚而入,内伤于肾,肾传肝,肝传心,心传脾,脾传肺,蕴蓄其毒,发为脐风。”

【辨证论治】

(一)脐风轻症 主要表现为邪犯肌表。患儿尚能吞咽奶水,抽搐轻、时间短,一般无青紫窒息。

〔证候〕脐部微红肿,伴微热,不安多啼,吮乳困难,张口不利甚至牙关紧闭,小便短黄。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浮、红、滞。

〔治法〕祛风散邪,宣通经络。

〔方药〕玉真散:制南星、白附子、羌活、白芷、防风、天麻各等份,共为细末。一般每次0.2~0.3g,也有用至0.3~1g,日服2~4次。

〔按语〕本方由上述6药组成,制南星、白附子共为主药。天南星有祛风定痉之力,且善于祛经络中之风痰,白附子配天南星,力在祛风止痉,兼以祛痰。羌活、防风、白芷辛散疏风,助主药祛散经络中的风邪,导邪外出。白芷与白附子善祛头面之风,疏头面之络而开口噤。天麻熄风解痉,方中用之,既能加强白附子与天南星的止痉作用,又能兼顾外风每易引动内风的病机变化。本方祛风之力较强,解痉之力不足,故常与止痉散(全蝎、蜈蚣各等份)、白僵蚕合用。若作汤剂,可酌加蝉蜕、红蓖麻根、荆芥等。药理研究表明,星、麻、防均有抗惊厥作用;星、麻尚有镇静作用;防风有中等程度解热作用及抗炎作用。有报道用本方保留灌肠,亦取得良好效果。

(二)脐风重症 主要表现为邪入肝、肾、心、脾。患儿不能吞咽奶水,抽搐重,时间长,有青紫窒息。

〔证候〕脐部红肿或青黑,身热,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四肢强直,口撮不乳,痰壅屏息,面青唇紫,便结尿黄。舌红暗,苔黄厚。指纹紫滞。

〔治法〕解毒止痉,熄风除痰。

〔方药〕五追风散:全蝎1~3g,天麻、僵蚕各3g,蝉蜕6g,制南星1g。水煎服。

〔按语〕本方为山西省史全恩家传方(中医杂志,1955,10:21)。每剂服后五心出汗即有效。但不论出汗与否,应于第2日再服,每日1剂,服完3剂后,每2日用艾灸伤口。方中五味药均有熄风止痉的功效,重用蝉蜕祛风解痉,天麻平肝熄风,全蝎、僵蚕祛风止痉定痛,天南星祛风除痰。实验研究表明全方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当肌内注射破伤风毒素引起家发生惊厥后,再腹腔注射本方煎剂,可见明显的抗惊厥作用。此作用于用药30分钟明显,1.5小时最显着,5小时逐渐减弱。临床应用时,若加用蜈蚣、钩藤,其镇静止痉作用可显着增强。但方中天南星、全蝎都有一定毒性,不宜久服。原方尚配朱砂,用之应慎。

【单验方】

1.于茂文秘方 僵蚕、蝉蜕各10个(均炒黄),蜈蚣1条(炒黄),朱砂1.5g(原方5分),黄0.15g(原方5厘)。共研细末。每次服1/4,乳汁送服。服后1~2小时,肠中雷鸣、出虚恭,即为药已生效。治23例均愈。

2.单味蝉蜕 取30g水煎浓缩至6mL,分3份,每日3次,口服。可用于脐风轻症。有报道,若加大用量,亦可用于脐风重症[浙江中医杂志,1996,31(9):428]。药理研究表明蝉蜕具有镇静作用,能延长破伤风毒素所致小的存活期,能拮抗士的宁引起的惊厥。

3.外治方 取蜈蚣1条,蝎梢5个,僵蚕7个,瞿麦1.5g,为细末。每次0.3g,吹入鼻中,如有反应而啼哭者,可用薄荷1g煎汤,调药末0.6g内服。本方具温通经络、祛风止痉之效。亦可将本方药末用水调成糊,敷于脐周,每日1次,用于脐风脐部红肿者。

【体会】 目前,新生儿破伤风的病死率仍较高,特别是潜伏期、发病期短的患儿,病死率更高。故多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降低其病死率。

临床实验证明,应用中药并配合西药治疗,可以大大加强镇静止痉效果,从而减少窒息死亡的发生。应用中药时,可以酌情减少止痉西药的剂量,从而减少这些西药抑制呼吸的副作用,使患儿较为顺利地度过痉挛期进入恢复期。湖南陈展中报道单用西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后者病死率为32%,前者为48%。海口市有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用西药治疗本病,前者病死率为15.4%,后者为41.7%。

上一篇:新生儿硬肿症 下一篇:新生儿败血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