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临床普外科手册

冻伤(冻僵)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23页(1623字)

低温引起的人体损伤有两类。一类为非冻结性冷伤,如冻疮、战壕足、浸渍足等。另一类称冻结性冷伤,由冰点以下的低温所造成。人体局部接触冰点以下的低温时,会发生强烈的血管收缩反应;如果接触时间久或温度很低,则细胞外液甚至连同细胞内液可形成冰晶。在冻融后,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渗出以及血栓形成等,组织内冰晶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或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发生坏死。全身受低温侵袭时,外周血管强烈收缩和寒战反应,体温降低由表及里,使心血管、脑和其他器官均受损害。如不及时抢救,可直接致死。

【诊断要点】 局部冻伤按其损伤深度可分4度。在冻融以前,伤处皮肤苍白、温度低,不易区分其深度,复温后表现有所不同。

Ⅰ度冻伤:伤及表皮层。局部红、肿、热、痒、刺痛(近似轻度冻疮)。数日而愈,不留瘢痕。

Ⅱ度冻伤:伤达真皮层。局部红肿较明显,水泡形成,自觉疼痛,感觉迟钝。若无感染,局部可结痂,2~3周后愈合,少有瘢痕。若并发感染,创面形成溃疡,愈后有瘢痕。

Ⅲ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或皮下组织。创面为黑褐色,感觉消失,周围红肿、疼痛,有血性水泡。若无感染,创面脱痂形成肉芽,愈合慢而留有瘢痕。

Ⅳ度冻伤:伤达肌肉和骨等组织。伤处发生坏死,周围有炎症反应,容易并发感染而成湿性坏疽,愈后留有功能障碍或致残。

全身冻伤开始时出现寒战、苍白、发绀、疲乏、打呵欠等表现,继而出现肢体僵硬、幻觉或意识模糊,既而有昏迷、心律失常、呼吸抑制,最终发生心跳、呼吸骤停。

【处理】

1.急救和复温:使患者脱离低温环境,衣服、鞋袜等连同肢体冻结者,用40℃左右温水使冰冻融化后脱下或剪开。用38~42℃温水浸泡伤肢或浸浴全身以快速复温,水温要比较稳定,使局部在20分钟、全身在30分钟内复温,皮温达36℃为宜。

如患者觉疼痛,可用镇痛剂或止痛剂。

对心跳呼吸骤停者施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2.局部冻伤治疗:按其损伤程度,采取不同措施。

Ⅰ度冻伤,创面保持清洁干燥。

Ⅱ度冻伤,经过复温,有水泡者将液体吸出后用软干纱布包扎,或涂冻伤膏后暴露;创面感染者先用抗菌药湿纱布,随后再用冻伤膏。

Ⅲ度、Ⅳ度冻伤,用暴露疗法,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待坏死组织边界清楚时予以切除。若发生感染,则应充分引流。湿性坏疽者需截肢。

Ⅲ度、Ⅳ度以上冻伤,需全身治疗:

(1)复温后首先要防治休克和维护呼吸功能。选用改善血循环的药物:右旋糖酐40、妥拉唑林(托拉苏林)。给予氧气和呼吸兴奋剂,防治肺部感染,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2)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u皮下注射。

(3)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4)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维持营养,包括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等。

(5)选用利尿剂预防脑水肿和肾功能不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