癃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44页(2039字)
癃者因小便不利而使少腹膨隆鼓起者;闭者小便闭塞不通。均指排尿困难,甚至点滴全无谓癃闭。它包括尿道、膀胱功能紊乱,或因器质性病变(包括前列腺肥大)及肾功能病变所引起的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等。
【发病因素】
(1)湿热下注膀胱 湿热蕴结下焦,致膀胱气化无权而成尿闭。
(2)高年肾阳虚衰 老人命门火微,火衰则水不化气,致水道不得通利。
(3)中气不足 气虚无力化水,致积聚膀胱而成小溲不得通利。
(4)外伤扰乱经气 跌仆损伤或手术外伤,损及膀胱气机,扰乱太阳经气,致膀胱气化失司而成癃闭。
【辨证分型】
(1)实证 起病较急,小便不通,欲便不能,少腹膨隆胀痛,若有口渴,舌红苔黄,脉数者为湿热下注膀胱;若有外伤或外科手术史者为膀胱气机被扰。
(2)虚证 好发于高年,起病甚慢,小便滴沥不爽,时断时续,便时费力,少腹多无胀痛。若兼有腰膝痠冷,头昏耳鸣,夜间尿频,舌淡苔薄脉沉迟者为肾阳虚衰;若面色白,神倦乏力,舌胖苔薄,脉软弱者为气虚。
【治疗】
治则:通便利尿。
1.体针 取穴:中极、膀胱俞、三阴交、列缺。方法:针刺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若湿热下注膀胱者加阴陵泉、上次髎,均用泻法;有手术外伤史者加委中;肾阳虚衰者加肾俞、三焦俞、命门、委阳,用补法;中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用补法。膀胱过度充盈者,中极不能深刺,可改用平刺。
2.灸法 适宜于虚证患者。取穴:同“体针”。方法:隔姜或隔饼灸,每穴3壮,隔日1次。
3.耳针 取穴:膀胱、肾、下脚端、神门、腹、三焦、皮质下、艇角。方法:每次选穴4-5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也可贴压王不留行籽。
【现代临床举例】
(1)白氏用针刺关元、曲骨、三阴交治疗尿潴留46例。结果产后尿潴留治愈率达96%;术后尿潴留治愈率达94%。(白秀荣,中国针灸,1988;(4):47)
(2)沈氏用火柴头强压耳穴肾、膀胱区各5分钟。结果15例肛门术后尿潴留患者,有11例半小时内即能排尿。(沈红耀,北京中医,1986;(5):58)
(3)荆氏等治疗术后尿潴留,以隔盐、葱白灸神阙,续灸30分钟以上,取得疗效。(荆文献等,山西中医,1999;(3):53)
(4)殷氏等治疗尿潴留:点压“利尿穴”30分钟,中间勿停(排尿则停),该穴在石门下5分,取得疗效。(殷思箴等,黑龙江中医药,1996;(5):43)
【古代文献选录】
《针经指南·标幽赋》:“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
《卫生宝鉴·流注指要赋》:“阴陵开通于水道。”
《济生拔粹》卷三:“治转脬小便不通,刺任脉关元一穴……患人觉如淋沥三五次为度,次针足太阴经三阴交二穴……凡小便不通勿便攻之,先针关元一穴,讫时别(按:“别”似当作“另”解)使人揉少腹,刺三阴交二穴即透矣。”
《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溺如注。”
《针灸大成》卷九:“第六十五、小便不通:阴陵泉、气海、三阴交……复刺后穴:阴谷、大陵。”
《东医宝鉴·内景篇》卷四:“癃闭,取阴跷(即照海穴)、大敦、委阳、大钟、行间、委中、阴陵泉、石门。”“妇人转脬不得尿,取曲骨、关元。”
【备注】
功能性尿潴留,针灸效果较好。同时教患者思想要放松,也可结合茶壶滴水声,造成条件反射。器质性机械梗阻者,应结合其他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