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病毒属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第679页(2823字)

本属在理化学方面是典型的披膜病毒,但不需虫媒,共有三个种,在血清学上呈低度的交叉反应。

一、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us diarrhoea virus)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BVD-MD)是奶牛和肉用牛群的常发病,犊牛更易感,牛群的抗体检出率极高,因此可能普遍存在轻型或隐性感染。

病毒子略呈圆形,但也常呈多形性,囊膜表面大都光滑,偶见纤突。真空冻干的病毒在-70℃可保存多年,大多数无血凝性,有些能凝集、绵和雏的红细胞。

各毒株没有明显的抗原性差别,但美国曾报道,可将53个毒株区分为7个血清型。Oregon C24V株能被较多毒株的抗血清中和,并可产生细胞病变,目前作为一个标准株使用。本病在症状和病理变化上与恶性卡他热和牛瘟相类似。但没有血清学关系。与猪瘟病毒则有着密切的抗原关系。

病毒可引起两种不同临床表现型,即腹泻和以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发炎溃疡为主的粘膜病。

(一)样品采集 血液、肠系膜淋巴结、脾、发炎或糜烂和溃疡周围的粘膜。

(二)病毒分离 常用细胞培养的方法。

凝血块冻融几次或淋巴结和脾悬液按常规接种牛源原代或传代细胞培养,如引起细胞病变,则用免疫血清作中和试验。由于无CPE的毒株常能干扰有CPE的毒株产生细胞病变,因此可以应用空斑减数试验证明这类毒株的存在。或用荧光抗体和新城疫病毒增强(END)试验证实它的存在。

(三)血清学试验

1.中和试验 取病初或发病后3~4周的血清,在细胞培养上用已知毒株作中和试验,如果血清抗体升高4倍以上则可确诊。

2.琼扩试验 选取发炎或糜烂和溃疡周围粘膜制取沉淀原,直接与阳性血清进行琼扩试验,检测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据统计约有60%病牛呈阳性反应。

二、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

别名 Swine fever virus。猪瘟有高度传染性,遍布全球。病毒子的直径为34~35nm,略呈圆形。猪瘟病毒长期被认为只有一个抗原型,近认为最少有两个亚型。它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

(一)样品采集 病猪脱纤维血、扁桃体、脾、肾、淋巴结,怀疑带毒母猪可取胎儿或初生仔猪的上述材料。

(二)病毒分离 常用细胞培养。

样品接种于猪肾、睾丸原代细胞与PK-15、PK-2a和ST等细胞系上,病毒多结合于细胞上,仅1%游离于培养液。细胞不出现病变,若加入10~20%羔羊血清或增加氧压可促使其出现。一般应用荧光抗体测知,也可应用新城疫病毒强化(END)试验,其原理是NDV在猪睾丸细胞培养中不引起CPE,如果细胞培养已被猪瘟病毒感染,则可产生CPE。这一现象被用来检测猪瘟病毒。具体方法是在猪睾丸细胞培养物中接种被检材料(猪瘟病毒),37℃培养4天,随后接种106个空斑形成单位的新城疫病毒,继续培养3天。如果细胞培养出现病变,则表示有猪瘟病毒存在。

(三)血清学试验

1.荧光抗体技术 细胞培养接种强毒6~8h后,或病猪早中期的扁桃体,淋巴结或肾制成冰冻切片或压印片进行荧光抗体检查。荧光抗体已有商品出售。待检材料制成厚5~7μm的冰冻切片,经丙酮固定后,滴加抗猪瘟荧光抗体,置湿盒内,37℃作用45min后,用磷酸盐缓冲液多次漂洗后晾干,滴加pH9.5缓冲甘油(必须无自发荧光)封片,用荧光显微镜检查。若有猪瘟病毒存在,在细胞浆中呈现黄绿色荧光。如反差不明显,可用0.1%伊文斯蓝进行复染(注意复染后脱色不能过度)。为了保证荧光抗体法对猪瘟诊断的正确性,必须进行一系列对照试验,诊断才能成立。

2.免疫酶测定或酶标抗体技术 人工感染24h后,猪的外周血白细胞中即可检出病毒,检出率以脾、肝较高,扁桃体较低,以肾小球周围的阳性率最明显。现已有猪瘟酶标抗体商品出售,可依出厂说明进行诊断。

(四)动物试验

1.接种易感幼猪,此法最敏感,但耗费较大,多用于最后诊断。设试验组,疫苗免疫组(免疫后需经一周),和抗血清免疫组(用量1ml/kg体重),后二组经免疫后和试验组同时接种待检材料(血毒1ml或脾、淋巴结1∶5~10乳剂1ml)。试验猪出现猪瘟病状和病理变化,而免疫猪不发病即可确诊。

2.家交叉免疫法。此法成本低,易于进行,较常用,即用待检病料的离心上清液1ml,经耳静脉接种家兔,每天测温3~4次,一周后经耳静脉接种10-2兔化弱毒1ml或100个50%兔发热剂量(DH50),同样每天测温,并根据体温反应按表40-1判定结果。

表40-1 诊断猪瘟的兔接种试验(举例)

猪瘟兔化毒导致体温反应约有65%上升达41℃以上(稽留24h以上为典型热),有28.5%为40.5~41℃,尚有约6.5%不敏感的家兔。体温出现时间在接种后72h约占77%,48h占16%,尚有约7%在96h以后。

三、边界病病毒(Border disease virus)

这种绵羊病首先发现于英国苏格兰和威尔士的边界地区,故名。类似病还见于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后两国分别称为多毛摇摆病(Hairy shaker disease)和茸毛羔(Fuzz lambs)。

(一)样品采集 取病羔或流产胎儿的脑脊髓、肾、脾等。

(二)病毒分离 细胞培养可在羊胎肾细胞培养上可引起CPE。在原代犊牛睾丸细胞上可以干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生长,减少其空斑数,而且这种干扰作用可被特异性抗血清所中和。在难以判定的情况下,可用这种干扰试验间接证明边界病毒的存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