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动物检疫手册

猪布氏杆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动物检疫手册》第65页(1587字)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布氏杆菌病以初产母猪流产和公猪睾丸炎为特征。

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体是猪布氏杆菌,为球杆菌或短杆菌,多单个存在,少数呈短链,无鞭毛,不能产生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泥土中能生存20-102天,在水中能生存72-114天,在夏季的粪便中生存1-3天,在低温下能生存160天,在干的胎膜中能生存120天。在1-3%石炭酸、克辽林或来苏尔溶液中1小时即可被杀死。

【流行特点】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能使大批妊娠母猪流产,老疫区流产逐渐减少,而关节炎、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屡配不孕、公畜睾丸炎逐渐增多。

病菌存在于病畜流产胎儿、水、胎衣、流产后阴道分泌物及患病公畜精液中。主要经消化道传染,其次是皮肤、粘膜和交配传染。各种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但以8-10月龄性成熟期猪最易感染。

【临床症状】患病母猪通常在怀孕后35-50天或80-100天内流产,流产前1-3天内出现腹泻、食欲不振、体温升高、乳房和阴唇肿胀、阴道流出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流产后一般能很快恢复健康,也不影响其发情。如发生胎衣不下,常伴发子宫内膜炎,导致配种不孕。患病公猪发生睾丸炎,失去配种能力。病期长的可引起睾丸萎缩。

【病理剖检】患布氏杆菌病的母猪主要是子宫受侵害,发生子宫内膜炎,妊娠母猪的胎膜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病变,绒毛膜下组织呈胶样水肿,可见纤维素性和脓性渗出物,有的呈均匀或结节性肥厚,变硬、充血和出血。胎儿皮下呈浆液性出血性浸润,实质脏器出血。脾和淋巴结肿大,有时有炎性坏死。

【诊断】生前诊断可进行血清学检查,也可根据初产母猪流产、死胎、产后不孕,公猪发生睾丸炎、失去配种能力等作出初步诊断的依据,但确诊必须有赖于血清学、细菌学检验及变态反应等,常用的有平板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变态反应(见本章第四节布氏杆菌病)。

宰后病理变化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确诊可采取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脾、肝、淋巴结以及胎盘水肿、坏死部分等作抹片,用柯兹洛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其方法如下。

1.病料抹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

2.滴加2%沙黄(即番红花红)水溶液加温染色,出现气泡为止(约1.5分钟),充分水洗1-2分钟;

3.滴加1%孔雀绿水溶液染色0.5-1分钟(亦可用美蓝液代替),水洗、吸干、镜检。

所见布氏杆菌呈红色、球杆状,背景及其他菌呈绿色,最好在40分钟内镜检,否则褪色。

【处理】

1.引进种猪应严格检疫,并隔离观察2个月,经两次生物学检查阴性者方可合群,血清学阳性反应而无临床症状的种猪应隔离治疗,血清学阳性反应又有临床症状的种猪应扑杀;宰前有症状或宰后发现有病变的。病变部分剔出,生殖器官和乳房销毁。其肉尸、内脏高温处理后食用。或腌制60天后食用,毛皮盐腌60天后利用。

2.宰前诊断为阳性而无临床症状,宰后检验又无病变的,其生殖器官和乳房销毁,肉尸和内脏可供食用。

上一篇:猪链球菌病 下一篇:动物检疫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