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动物检疫手册

羊蓝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动物检疫手册》第129页(2222字)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其特征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腔、鼻腔和胃肠道粘膜溃疡性炎症变化。病羊特别是羔羊长期发育不良,并引起死亡、孕羊流产、胎儿畸形、羊毛的损坏,给养羊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流行特点】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都能感染,尤以一岁左右的绵羊最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和山羊的易感性比绵羊低,一般不显症状。野生反刍兽中,鹿的易感性最高,可造成死亡。本病的发生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它的发生和分布与库蠓的分布、习性和生活史有密切关系。一般发生于5月下旬至10月中旬。多发生于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

病愈绵羊的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在流行地区的正常牛也能带毒。

【临床症状】潜伏期为3-8天。绵羊感染本病临床上为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达40-42℃,稽留2-3天,厌食,萎顿,口流涎,上唇水肿,可蔓延到整个面部。口腔粘膜充血,后呈蓝紫色。在发热几天后,口腔粘膜舌粘膜上皮糜烂,致使吞咽困难。随着病程的进展,凡与臼齿相摩擦的口、舌粘膜发生溃疡,并渗出血液,致使唾液呈不洁的红色。如继发感染,口腔粘膜坏死,有恶臭。鼻腔有脓性分泌物,干后成痂,引起呼吸困难和鼾声。有时蹄冠和蹄叶可能发生炎症,呈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以膝爬行或卧倒不起。病羊消瘦,便秘或腹泻,有时下痢带血。孕羊流产。早期白细胞减少。

病羊被毛易折和脱落,脱毛局限于下肢,也可在体躯两侧大片脱毛。皮肤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出血斑,以尾根、肘后、股内侧等无毛部位为明显。

急性病程常为6-14天,不死的经10-15天开始恢复。发病率30-40%,致死率20-30%,有时偶可高达90%,常由于并发肺炎、胃肠炎而引起死亡。

亚急性病羊,显着消瘦,衰弱,头颈强直,致死率在10%以下,怀孕4-8周的母羊感染后,可使20%的羔羊发育不全,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全等。

牛通常缺乏症状,约有5%的病例可显示轻微症状。潜伏期5-7天,病牛口唇轻度水肿,硬腭、唇、舌、颊部及鼻镜有轻微的糜烂,口、鼻有分泌物。呼吸浅表,轻度咳嗽,肌肉僵硬,蹄冠、趾间皮肤充血。同时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厌食。孕牛可能流产或产畸形犊牛。病程数日至2周。子宫内感染的犊牛,血中带毒可达5年,并可通过粘液排出体外。

【病理剖检】主要变化见于口腔、瘤胃、心脏、肌肉、皮肤和蹄部。整个口腔粘膜出现糜烂,皮肤及粘膜有小出血点、水肿和上皮脱落,引起溃疡和坏死。有些绵羊的舌发绀,故有蓝舌病之称。皮下组织充血及胶样浸润,肌肉出血,肌纤维变性,肌间有浆液和胶样浸润。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等粘膜及心内外膜均有小出血点。严重病例,消化道粘膜有溃疡和坏死。有时有蹄叶炎变化。

【诊断】本病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结合发病情况和流行季节,可作出初步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作人工感染试验或通过胚和乳分离病毒。近年来,常用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等诊断本病。

(一)实验室诊断

1.羊体人工接种试验。试验绵羊选自非疫区健康羊,试验前经体温、血液学和临床检查确认健康者,接种材料为病羊抗凝全血8-35毫升,静脉或皮下多点注射,经4-6天呈现典型症状,即可确诊。

2.鸡胚接种试验。将病羊毒血直接接种或以等量灭菌蒸馏水作1∶1稀释后经赛氏滤器滤过备用;或将脾毒研碎,用生理盐水作1∶5稀释,每毫升加青霉素和链霉素各500-1000单位,4℃过夜,次日以30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接种6-8日龄鸡胚卵黄囊内0.4毫升,置33.5-34℃孵化箱中培养,鸡胚常在接种后4-8天死亡,卵黄囊水肿、胚体密集出血,呈樱桃红色。鸡胚静脉注射比卵黄囊接种至少敏感100倍。再用鸡胚毒7-8毫升回归绵羊,皮下多点注射,经4-6天呈现典型症状,即可确诊。

3.琼脂扩散试验。操作方法附后。

(二)鉴别诊断 本病与口蹄疫相似,但口蹄疫为接触感染,流行猛烈,牛、羊、均可感染;而蓝舌病没有接触传染性,是经库蠓传播,牛发病少,猪不感染;局部病变也不一样,蓝舌病的溃疡不是由水疱破溃形成,没有口蹄疫水泡破裂后那样不规则的溃疡边缘。

【处理】建议作如下处理。

1.宰前发现本病时不得屠宰,并向有关单位报告疫情。

2.屠宰发现病羊,销毁病变部分,胴体、内脏高温处理后供食用,毛皮消毒后利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