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病虫害防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293页(9516字)

1.栗干枯病 栗干枯病又称疫病、腐烂病,是板栗重要病害之一,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省都有分布。有些地区新嫁接的小树发病很重,常成片发生,引起树皮腐烂,直至全株枯死,损失很大。

【症状】:

栗树干枯病主要为害主干及主枝,少数在枝梢上引起枝枯。初发病时,在树皮上出现红褐色病斑,组织松软,稍隆起,有时从病部流出黄褐色汁液,撕破病皮,可见内部组织呈红褐色水渍状腐烂,有酒糟味。发病中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凹陷,并在树皮下产生黑色瘤状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座。以后子座顶端破皮而出,在雨后或潮湿条件下,子座内涌出橙黄色卷须状的孢子角。最后病皮干缩开裂,并在病斑周围产生愈伤组织。

幼树常在树干基部发病,造成上部枯死,下部产生愈伤组织,并逐渐萌发出大量分蘖。第二年春,旧疤复发,分蘖多数枯死;夏季又萌发出大量纤细而不充实的分蘖。如此多年,基部形成一大块肿瘤状愈伤组织,最后导致病树死亡。大树的主枝或主枝基部也可发病,发病部位绕枝一周造成整枝萎黄枯死。病树(枝)一般发芽较晚,发芽后叶小而黄,叶缘焦枯;不抽新梢,或抽梢很短。枯死的叶片不易脱落。

主要为害幼苗,造成早期落叶。夏孢子堆为黄色或褐色的疱状斑,表皮破裂,散出黄粉;冬孢子堆为褐色蜡质斑,表皮不破裂,均在叶背着生。

病叶上产生黄色疱状物,为病菌的夏孢子堆。病叶变黄,甚至早落。夏季于叶背长出毛发状物,为病菌的冬孢子堆。冬孢子侵染松属植物,产生近圆形的木瘤。春季木瘤开裂,散出粉状锈孢子,侵染栗及麻栎属植物。

主要为害芽、新梢及叶片。芽展开时发生水渍状斑,以后变褐枯死。叶上病斑开始水渍状,逐渐变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叶柄、叶脉、叶肉均可受害。

栗篷受害主要在篷刺基部形成褐色病斑,后期病斑表面形成小黑点。种子发病主要在种仁表面出现圆形或近圆形坏死斑,病斑表面黑色或黑褐色,后期果肉腐烂干缩。外种皮上病斑,大多发生在尖端,形成“黑尖”症状。芽、新梢和小枝受害,可引起枯死。

多发生在树干的近地表和主枝基部。在树干基部溢出煤焦油状的黑色汁液,具有酒糟气味。剥开分泌黑汁的树皮,可见韧皮部呈浓淡相间的花纹状褐色坏死斑,有时可侵害木质部。此外,该病还可侵害露出地面的根以及新梢、栗篷等部位。该病常与干枯病一起发生。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9毫米,雄虫略小。体黑褐色,被有白色鳞毛。头管细长,漆黑,有光泽,触角膝状,雌虫和雄虫触角分别着生于头管近基部1/3和1/2处,鞘翅黑色,上有刻点组成的10条纵沟,近后缘1/3处有一横列白斑。胸、腹部腹面及足均具白色短毛。

卵:长约1毫米,椭圆形,表面光滑,初产时白色透明,近孵化前转为乳白色。

幼虫:体长8~12毫米,弯曲呈“C”形,头黄褐色,体乳白色,多横皱,疏生刚毛。

蛹:乳白色,长7~11毫米,头管伸向胸腹下面。

成虫:体长9毫米,灰色,翅展20毫米。前翅近翅基的2/3为青白色,并有暗褐色波状纹,近外缘1/3为灰褐色,有黑褐色波状纹,两部分交界处有5对白色斜纹。后翅黄褐色,外缘灰色。

卵:椭圆形,黄白色,半透明。

幼虫:头黄褐色,体初龄为白色,以后转深。体节上毛片色深而稍突起。体被有“细毛”。

蛹:长6~10毫米,腹节背面有两排刺突,前排稍大于后排,赤褐色。

茧:褐色,纺锤形,稍高,以丝缀枯叶而成。

成虫:体长2~3毫米,黑褐色,有光泽。触角丝状,褐色。前后翅透明,翅脉褐色。胸部光滑,中胸背板近中央有2条对称的弧形沟。足褐色,胫节末端有细柄。雌蜂腹末有一针状产卵管。

卵:扁圆形,乳白色,尾端有一丝状短柄。

幼虫:体长2.5~3毫米,乳白色,老熟时黄白色,无足,体光滑,胴部12节,节间明显。

蛹:体长2.5~3毫米,粗壮。初时乳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时为黑褐色。

成虫:体长57~97毫米,体灰黑色,前胸大部分棕红色或全部黑色,有光泽,前胸两侧各有一刺突,背面有瘤状突起。翅面上具不规则的白色云状毛斑,略呈2、3纵行。体腹面两侧从复眼后到腹末具白色纵带一条。

卵:长7~9毫米,长椭圆形,略弯曲,白至土褐色。

幼虫:体长50毫米,黄白色。前胸背板近方形,橙黄色。后胸和1~7腹节背、腹面具泡突。

蛹:长40~90毫米,初乳白色,后变黄褐色。

成虫: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5毫米,黑色并有光泽,足细长,腹部肥大。腹管短小。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4毫米,翅展13毫米。体黑色,腹部色淡,翅脉黑色。

卵: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单层密集排列在主干背阴处和粗枝基部。

若虫:体形同成蚜,但体色较淡。腹管痕迹明显。

成虫:雌成虫长圆形,背面隆起,肩部较宽,腹末钝圆。头胸橘红色,肩部两侧各有一明显的暗红色圆点。足较粗壮,淡琥珀色,4对足。体粗壮,黄白色。雄虫体较小,近三角形,腹末稍尖。

卵:越冬卵扁圆形,后期变暗红色,夏卵乳黄色,卵顶有丝柄,并有细丝和卵面相联。卵壳表面有微细的放射状刻纹。

幼虫:初孵化幼虫乳白色,取食后变淡绿色,足4对。

若虫:体近圆球形,绿褐色,足4对。

【病原】:

Endothia parasitica(Murr)And.et And.,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

Pucciniastrum castaneae Diet.,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

Cronartium quercumMiyabe,属于担子菌亚门。主要寄主为栗属和麻栎属植物。转主寄主为松属植物。

Pseudomonas castaneae(Kaw)Savulescu,是一种假单孢杆菌细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Berk,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Phytophthora castaneae Katsura et Vchida,属于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病菌开始活动。病菌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传播距离可达90~120米以上。病害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苗木。病菌主要通过各种伤口侵入,伤口的多少及树体的愈伤能力对发病的影响最大。土壤瘠薄或板结、根系发育不良、干旱、施肥不足等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树体抗侵入及抗扩展能力降低,病害发生严重。受冻的果树易受病菌侵染,病害发生重。美洲栗不抗病,日本栗较抗病,中国板栗最抗病。在中国板栗中,明栗、长安栗很少发病;红栗、二露栗、领口大栗、油光栗和元花栗等发病较轻;半花栗、薄皮栗、兰溪锥栗、新抗迟栗和大底青栗等发病较重。嫁接部位越低,嫁接口受冻越重,幼苗发病也越重,接口距地面达75厘米以上很少发病。密植造成根群交错、树冠郁闭、树上枯死枝增多,导致树势衰弱,发病较严重。

以夏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病害多在8~9月份发生。

病菌在枝梢病组织中越冬,借风雨传播。品种间发病存在差异。全年发病期4月到7月下旬左右。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座在枝、芽内越冬,第二年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病菌从落花后不久的幼果期开始侵染栗篷,一般在生长后期出现症状;也可在花期从柱头侵入,在8月份以后发病。多雨年份和树势衰弱时发病较重。老龄树、密植园、肥料不足、树上枯枝枯叶多以及栗瘿蜂发生重的树发病也重。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体在树干病部越冬。第二年有灌水或降雨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随水流传播侵染。侵染最佳温度18~27℃,每次雨后都有1次侵染。密植园、平地园、清耕园发病重,树干伤口多发病重。

【发生规律】:

1~2年完成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一部分幼虫下年化蛹羽化,这一部分属一年发生1代,另一部分幼虫下年不化蛹,第三年化蛹,为两年发生1代。在华北地区,化蛹盛期约在7月中旬,成虫出土始期在7月下旬,盛期在8月中旬,末期在9月上中旬。成虫出土期长达50余天。成虫取食幼芽、嫩叶。8月中旬开始产卵,成虫产卵后在种皮上留一褐色圆孔,深达子叶表面,并在子叶上咬成一刻槽。8月下旬至9月上旬达产卵盛期。9月中旬前后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化后在种子中串食,虫粪塞满虫道,幼虫在果内生活20余天。板栗采收时,多数幼虫尚在幼龄阶段。采收后,幼虫继续为害。10月上旬至10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在果皮上咬一圆孔爬出,钻入土内,做一长圆形土室越冬。入土深度6~16毫米。一般总苞刺束短、稀疏、皮薄、成熟期较迟的品种为害严重。

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栗篷或落叶层内结茧越冬。次年8月初开始化蛹,8月中旬为化蛹盛期。8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8月下旬为羽化盛期。在栗幼篷期成虫产卵于篷刺上。9月上中旬采收时,初龄幼虫大量蛀食栗实。栗实内的幼虫老熟后于9月下旬至11月初脱出。10月中下旬为脱出盛期,采收时掉落在地上或从遗留在未采的栗实中脱出来的幼虫潜入落叶或土层中作茧越冬。

一年发生1代,以初龄幼虫在被害栗芽内越冬。当新梢长到1.5~3厘米时,嫩梢受到幼虫的刺激,长出瘿瘤。有的幼虫蛀入叶柄或叶脉中,则形成小型瘿瘤,在河北5月下旬开始化蛹,成虫羽化后在瘿瘤内停留10~15天之后,咬一个小孔,从瘤中爬出。成虫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盛期7月上旬。产卵时,将产卵器刺入芽内,每个芽产卵7~10粒。幼虫在芽内为害至9月中下旬,停止取食。

云斑天2~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幼虫在隧道内越冬。成虫5~6月份从隧道内钻出,啃食当年生嫩枝的表皮,卵产在距地面2米以下的树干上。成虫先咬一个如蚕豆粒大小的产卵槽,卵产于其中,卵经10天左右孵化。幼虫孵化后现在蛀食,粪便和木屑从蛀入孔排出,树皮外胀并纵裂,极易发现。幼虫逐渐蛀入木质部,至第二年9~10月份老熟化蛹,不久成虫羽化,并在隧道内越冬,发育较晚的,第三年春季化蛹,成虫羽化期很晚,8月间还有成虫活动。产卵期达3个月之久。

一年发生多代,以卵在枝干背阴面越冬。第二年4月上旬开始孵化为无翅雌蚜,密集成群为害枝梢,5月间大量发生有翅蚜,迁往夏季寄主上繁殖,晚秋迁回栗树,10月中旬仍集中粗枝上为害,最后发生两性蚜,交尾产卵过冬。

一年发生5~9代,以卵在1~4年生枝条上越冬,尤以一年生枝条芽的周围及枝条粗皮、缝隙、分杈等处最多。越冬卵自然死亡率为50%左右。第一代发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二代5月中旬至7月上旬,第三代6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四代7月中旬至9月下旬,从第二代开始世代重叠。全年发生盛期在6~7月,特别是干旱年份。

成虫多集中在叶片的凹陷处拉丝、产卵。卵期8~9天,每雌平均产卵50粒左右。雌虫寿命15天,雄虫1.5~2天。一般天气干旱、气温高,往往造成严重为害。降雨量大和暴雨对成、若虫起机械冲刷作用,可使虫口密度大幅度下降。

【防治方法】:

(1)培育壮树 通过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料、不过度密植等良好的栽培措施,提高树体的愈伤能力,增强抗病性,减轻干枯病的为害。

(2)加强树体保护 近地面主干发病较多的栗园,可于晚秋进行树基培土。冻害发生较重的地区,应于晚秋进行树干涂白。高接换头时,应在接口处涂含有福美胂等杀菌剂的药泥,外包塑料薄膜保护。避免在树体上造成伤口,若有伤口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病菌侵入。

(3)选用无病苗木及选栽抗病品种 引进和栽植栗苗时,应严格汰除病苗。在栽植实生苗而后进行嫁接时,应提高嫁接部位。在发病较重地区,扩种栗树时,应尽量选用耐寒、抗病的品种。

(4)治疗病斑 参照苹果树腐烂病。

(5)生物防治 在重病栗园中接种低致病力的病菌菌株,从而使该病的为害大大减轻。

2.栗锈病

(1)清扫落叶,烧毁和深埋。

(2)发病前喷1∶1∶16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3.栗毛锈病

(1)松树林附近,不要种植栗树。

(2)发病前喷1∶1∶180波尔多液。

4.栗芽枯病

(1)剪除病梢、病叶,集中烧毁。

(2)栽培抗病品种。

(3)发芽前,喷洒1∶1∶160波尔多液。

(4)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50~100毫克/升。

5.栗炭疽病

(1)剪除病枯枝,集中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药剂防治。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1∶160倍波尔多液2~3次。

(4)抓好采收工作。采收时,减少栗果机械损伤,并去除病果。

6.栗疫病

(1)选用抗病品种。

(2)树干基部铺草。

(3)加强果园管理。刮除病斑,刨掉病死树,清除病源。

(4)药剂防治。发芽前,在树干和主枝基部涂刷40%腐烂敌或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80~100倍液。

(5)防治枝干虫害,尽量避免造成伤口。

7.栗实象甲 该虫属鞘翅目,象甲科,又名板栗象鼻虫,全国各栗产区都有发生。主要为害板栗、茅栗。以幼虫蛀食板栗子叶,并将虫粪堆积其中,使被害果实不能食用和留种。

(1)选择早熟、抗虫的优良品种栽培。

(2)及时采收,不使果实撒落林地,采收后,用55℃左右的温水浸10~15分钟并及时晒干。

(3)冬、春季清除园内落叶、杂草,翻土,破坏幼虫越冬场所。

(4)树上喷药杀成虫。在虫量较大的情况下,因成虫期长,需从成虫开始产卵时喷药,以后每10天喷1次。共喷3次。有效药剂有:40%乐果乳油1000倍液、50%杀螟松800倍液、20%杀灭菊酯5000倍液、2.5%溴氰菊酯5000倍液。

8.栗实蛾该虫属鳞翅目卷蛾科,又名栗小卷蛾。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栗产区,幼虫为害栗、栎、核桃等树干的果实。栗实被害后,易霉烂变质。

(1)冬季清除、烧毁园内杂物,消灭越冬幼虫,减少虫口基数。

(2)采收时,力求干净以减少遗漏的果实,捡拾脱离果实以减少越冬虫数。

(3)喷药防治幼龄幼虫:栗实蛾在栗篷和篷刺上产卵,幼虫孵化后先啃食篷刺和篷皮,为害一段时间后蛀入篷内为害。因此,在幼虫全部孵化后,早期孵化的幼虫尚未蛀入篷内以前(辽宁约在8月上中旬),对准栗篷喷药即可。有效药剂有:80%敌敌畏1500倍液、20%杀灭菊酯5000倍液,均可收到良好效果。

(4)栗篷熏蒸处理,将幼虫杀死在钻蛀栗实以前。有效药剂有50%敌敌畏乳油,50%杀螟松乳油或90%敌百虫1000倍液,喷后将栗篷堆积,上面覆盖草帘、麻袋,熏蒸12~24小时后揭开。

9.栗瘿蜂 栗瘿蜂属膜翅目,瘿蜂科,又名栗瘤蜂,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栗产区。主要为害板栗、锥栗和茅栗。早春幼虫在板栗芽内蛀食,4月份以后被害春芽长出圆形、坚硬的瘿瘤,不能抽发新梢,严重时枯死,不仅影响当年生长和结果,而且影响次年的产量。

(1)冬季结合修剪,除去虫瘿枝条,并将剪下的枝条罩笼放置林内,待寄生蜂羽化后再拿出栗园集中烧毁。此法简单易行,又十分有效。

(2)保护利用天敌。栗瘿蜂幼虫有多种寄生蜂,其中跳小蜂寄生率相当高。

(3)加强检疫。此虫可随接穗和苗木传播,严禁从栗瘿蜂发生区调运苗木和接穗。

(4)药剂喷杀刚出蛰的成虫。由于栗瘿蜂卵产在芽内,幼虫及蛹生活在瘿瘤中,只成虫在外活动,以上午8~12时最多。所以,只有成虫期喷药才有效。栗瘿蜂成虫抗药力差,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十分敏感,根据晴朗无风出蜂多、活动弱的特点,及时喷药。

10.云斑天牛

该虫属鞘翅目,天牛科,分布广泛,是蛀食板栗和核桃树干的主要害虫。幼虫蛀食皮层、韧皮部,逐渐蛀入木质部,蛀成粗大的纵向隧道,破坏输导组织,受害树大部分最终整株枯死,它是樱桃、板栗的毁灭性害虫。

此虫成虫期长,防治成虫十分困难,因其产卵槽极其明显,幼虫造成的被害状也极易发现。因此,应以防治产卵槽和幼虫为主。

(1)发现产卵槽后,用铁锤敲砸,可砸死卵及初孵化的幼虫。

(2)幼虫蛀入后,发现树干上有虫粪和木屑排出时,用刀削开外皮,挖出幼虫。对已蛀入木质部深处的幼虫,可用铁丝钩出粪便后,用线虫防治。

11.栗大蚜 栗大蚜属同翅目,蚜科。又名栗大黑蚜。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辽宁等地,以成、若虫群集于新梢、嫩叶、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为害,影响新梢生长和栗果的成熟。寄主有板栗、橡胶。

(1)人工防治 冬春刮树皮或刷除越冬卵。

(2)保护天敌 栗大蚜的天敌很多,主要有瓢虫、草蛉和寄生性天敌,只要合理地加以保护,依靠天敌的作用,完全可以控制其为害。

(3)药剂防治 应选择对天敌无毒害作用的杀虫剂如吡虫啉4000倍液,抗蚜威1500倍液。

12.板栗叶螨 板栗叶螨属蜱螨目,叶螨科。又名板栗红蜘蛛、板栗旁叶螨。分布在山东、河北等板栗产区。以成、若螨在叶片表面为害,受害叶片先沿叶脉失绿,变成灰黄色,继而全叶枯焦,最后早期脱落。对当年栗的产量、质量及第二年花芽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影响。

(1)保护天敌 板栗叶螨的天敌很多,主要有食螨瓢虫、草蛉、花蝽等捕食性天敌。

(2)使用选择性杀螨剂 如螨克、克螨特等。

(3)树干涂药 于5月上旬,在树干离地面30厘米处,用刮刀刮去粗皮约20厘米宽的环,涂以40%乐果乳剂10倍液或50%久效磷乳剂20倍液,然后用塑料布包好扎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