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药典中药实用手册》第673页(1555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概述】本品又名梅实、杏梅、熏梅、酸梅。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近成熟的果实。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

【药性】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敛肺,涩肠,止血,生津,安蛔。

【应用】

1.用于肺虚久咳,可单用,亦可与罂粟壳、杏仁、阿胶、半夏等同用,方如宁肺散、一服散;如治虚劳久咳,声音嘶哑,可配诃子、贝母等同用。

2.用于久泻,久痢。治久痢不止,可单用本品,或配罂粟壳、诃子等同用,方如固肠丸。本品配黄连,也可用于湿热泻痢,取其涩肠止痢之功。

3.用于便血,尿血,血崩。治便血,可与柿饼同用,方如梅柿饼;治脏毒下血,可配伍生地黄、地榆、槐花同用;治妇人崩漏,可配棕榈炭、干姜等同。

4.用于虚热口渴,单用或配甘草、食盐同用,方如造化汤;也可配麦门冬、生地黄、甘草等同用,方如乌梅散。

5.用于蛔厥腹痛,呕吐,四肢厥冷,常配细辛、干姜、黄连、川椒等同用,方如乌梅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撒或调敷。止泻痢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外有表证,内有实邪者忌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乌梅含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还含5 羟甲基 糠醛;所含挥发性成分主要有苯甲醛、4-松油烯醇、苯甲醇、十六烷酸。

2.药理作用 乌梅对蛔虫具有兴奋和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有轻度收缩胆囊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煎剂对豚蛋清过敏性休克及组织胺休克具有对抗作用,并有一定脱敏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3.临床报道 ① 慢性结肠炎:乌梅15g,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加适量糖,每日1次当茶饮,25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18例,结果痊愈15例,好转3例。[黑江中医药,1991,(4):43]② 急性胃肠出血:用乌梅炭、乌贼骨、大黄各等份,研成细末,日服3次,每次10~20g,或大黄加1~2倍,开水浸泡后,送服二乌粉。共治疗44例,全部治愈。[黑龙江中医药,1993,(1):34]③ 病毒性肝炎:用乌梅40~50g,加水500ml,浓煎至250ml,顿服或2次分服,每日1剂。治疗74例,结果显效66例,有效7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1):694]④ 妊娠剧吐:每日取乌梅50g,用温水泡开洗净后捣烂,去核存肉泥,拌入适量白糖,分多次冲服,3日为1个疗程,不禁饮食,合并其他病症者对症治疗。共治疗202例,结果1天内有效124例,2天内有效55例,3天内有效19例,3天仍无效4例;1个疗程有效198例,总有效率98%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4(5):66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