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426页(3147字)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患,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其临床特征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有明显的腹肌紧张和触痛。相当于中医“胁痛”范畴。

〔病因病理〕

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系胆汁滞留和细菌感染。在解剖上,胆囊是一个盲袋,有细长而弯曲的胆囊管与胆管相通,因而容易发生梗阻。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结石,其他尚有胆道蛔虫、胆囊肿瘤、胆囊扭转、胆囊管狭窄等。

急性胆囊炎开始时均有胆囊管的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粘膜充血、水肿,胆囊内的渗出增加。外观上,胆囊肿大,张力较高,胆囊壁呈水肿、增厚、血管扩张、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渗出,并常与附近的脏器有纤维素粘连。如果胆囊梗阻不能缓解,胆囊内压力将继续升高,促使囊壁发生血循环障碍,导致胆囊壁坏疽及穿孔。当合并有细菌感染时,上述的病理过程将发展得更为迅速。当胆囊的梗阻一旦解除,胆囊内容得以排出,胆囊内压力降低之后,胆囊的急性炎症便迅速好转。

中医认为本病由肝胆湿热或热毒内蕴,气机阻滞而致。

〔诊断要点〕

1.患者过去多有相似的发病史,发病可能比较缓慢,但多数表现为右上腹的突然疼痛,程度剧烈,基本为持续性而常有阵发性加剧,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腰背部。

2.常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若发展至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或合并有胆道感染时,则可出现寒战高热,甚至严重全身感染的症状。

3.大多数病人在右上腹部有压痛,肌肉紧张,墨菲氏征阳性,常可以触到肿大而有触痛的胆囊,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

4.血常规检查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5.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胆囊肿大、壁厚、胆石影及胆囊收缩不良。

〔鉴别诊断〕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腹痛程度上较急性胆囊炎剧烈,为持续的刀割样痛,有时可致休克。腹壁触痛范围不只限于右上腹,腹肌强直呈板状,肺肝浊音界消失。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

2.急性胰腺炎:腹痛亦较急性胆囊炎剧烈,且常伴有轻度休克,但腹痛部位偏左上腹,墨菲氏征为阴性,血清淀粉酶增高。

3.高位阑尾炎:多无反复发作史,疼痛性质常为持续性,一般不向右肩背部放散。劳夫辛氏征(按压左下腹可引起阑尾部位的疼痛)有助于鉴别。

〔辨证分型要点〕

1.肝胆湿热:右上腹持续性胀痛,忽轻忽重,痛引肩背,恶寒发热,胸腹痞满,口苦,目赤,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热毒内蕴:右上腹持续性剧痛,痛而拒按,高热寒战,口苦心烦,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滑数。

〔治疗〕

一、中医疗法

(一)证型论治

1.肝胆湿热。

〔治则〕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药〕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20g 泽泻15g 山栀子15g 黄芩15g 柴胡15g 生地15g 车前子20g 木通15g 当归15g 大黄10g 川楝子15g 甘草10g

2.热毒内蕴。

〔治则〕泻火解毒,疏肝利胆。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黄连15g 黄柏15g 栀子15g 龙胆草20g 柴胡15g 生地15g 大黄10g 败酱草20g 黄芩10g 当归15g 玄参10g

(二)内服中成药

1.胆乐胶囊,2粒/次,3次/日。

2.消炎利胆片,6片/次,3次/日。

3胆丸,10粒/次,2次/日。

(三)针灸疗法

1.体针:取阳陵泉、期门、中脘、太冲、肝俞、胆俞、胆囊穴等,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2.耳针:取胸、肝、胆、神门等穴,患侧穴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3.耳穴压豆法:用耳穴探测仪探查,在耳穴压痛点及肝、胆、内分泌等穴上贴敷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压数次。

二、西医疗法

(一)一般治疗

1.禁食水,胃肠减压。

2.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二)抗感染治疗

1.炎症较轻者,可口服螺旋霉素、阿莫西林等,或肌注青、链霉素。

2.中、重度炎症者,应用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庆大霉素、甲硝唑等药物。

(三)手术治疗

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时机选择很重要,一般认为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手术治疗。①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者。②反复发作的急性胆囊炎。③并发胆囊结石的急性胆囊炎。④病人已发病多日,或局部体征严重,或一般情况不佳者。⑤胆囊坏死、穿孔,有弥漫性腹膜炎者。

手术方式有胆囊造瘘术、胆囊切除术,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式。对于一些高危病人,手术方法应该简单有效,可在局麻下行胆囊造瘘术,以达到减压和引流。对于一般状态尚好,估计可以切除胆囊的病人,可选择胆囊切除术。但选择此术式不可勉强,以免出现并发症或误伤肝门部的重要结构,增加手术死亡率。

〔调护与预防〕

1.饮食不宜过饱,忌食生冷及不消化食物,一般以低脂、软食为宜。

2.对于症状不显着者,不要疏忽大意,应鼓励其坚持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