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231页(1584字)
【病因】 化脓性脑膜炎在小儿时期较为多见,其主要致病菌除有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外,还有肺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葡萄球菌。此外,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等,也可致病。大肠杆菌性脑膜炎常发生于生后3个月以内的婴儿;流感杆菌与肺炎球菌性脑膜炎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
【临床表现】
一、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高烧,嗜睡,烦躁不安,感觉过敏,初期有精神萎靡,双目呆视,神智尚清,病情进展,可发生抽风,昏迷,少数病人有皮肤及粘膜出血点及紫斑,重症者可出现休克。新生儿脑膜炎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表现有嗜睡、尖叫、呕吐、紫绀、凝视、拒绝吸奶等。
二、脑膜刺激症状:年长儿表现有头痛、呕吐、颈强直,屈髋抬腿征及划足底征阳性,腱反射亢进,婴幼儿可只表现呕吐,前囟膨隆,腱反射亢进。
三、颅内压增高征及脑实质损害症状:哺乳儿期囟门膨隆,反复喷射性呕吐,呼吸次数减少,节律不整,脉搏细弱,意识迅速改变,瞳孔改变,一侧骤然散大,烦躁不安,反复抽风,复视,视觉模糊,眼底检查可有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四、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细胞百分数升高。本症可伴有败血症,有条件者可作血培养。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微混至脓样,球蛋白试验阳性,细胞计数增多,每立方毫米在数百以上,分类以嗜中性白细胞占多数,生化测定蛋白质增加,糖及氯化物减少,涂片检查,可能找到病原菌,有条件者应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本症应与结核性脑膜炎相鉴别,结核性脑膜炎起病较慢,常有结核病灶,脑脊液中细胞数一般每立方毫米在500以下,单核细胞占多数。
【预防】 积极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及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皮肤感染、中耳炎等,对预防化脓性脑膜炎有一定的作用。
【治疗】
一、一般疗法:保持安静、侧卧,防止外伤,维持营养,静脉输液或鼻饲,高烧、惊厥、有颅内压增高及脑水肿症状者,可给脱水剂,如山梨醇、甘露醇等。
二、抗菌疗法:根据致病菌不同,用不同抗菌素。肺炎球菌脑膜炎,可用大剂量青霉素,40万单位/公斤/日,每天总量不超过500万单位,分2~4次肌注或静滴,疗程至少14天,也可用氯霉素50毫克/公斤/日,可同时用氢化可的松静注;若为大肠杆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可用氯霉素50毫克/公斤/日,共用12~14天(注意血象变化),也可用链霉素、多粘菌素;葡萄球菌脑膜炎,可用新型青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若细菌未明,可以青霉素及氯霉素联合应用。
【并发症】 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易产生并发症。
一、脑积水:多见于年幼儿。
二、硬脑膜下积液:凡脑膜炎呈慢性过程,经治疗体温不降,病情好转后又出现高热、呕吐、惊厥等症状,前囟持续或反复隆起者,即可能有一侧或双侧硬脑膜下积液,应作硬脑膜下穿刺,可得黄色或带血微混液体,每天或隔天穿刺1次,2周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外科手术。
三、其他:还可能并发慢性头痛、智力减退、耳聋、瘫痪、哑、盲、肌肉痉挛、癫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