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腕部关节脱位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202页(2185字)

腕部关节脱位类型较多,远近二排、八块腕骨之间关节面较多,相互间有小韧带连接,损伤后,往往应力最集中的部位出现韧带断裂,单一腕骨脱位,或成对的脱位,或者整个远端腕骨脱位,但临床最多见的是月骨脱位。

月骨脱位

月骨脱位临床最多见,因其侧面形似半月形而得名。位于近排腕骨中部,在舟骨与三角骨之间,凸面与桡骨下端关节面构成关节,凹面内与头状骨相关节。周围有桡月前后韧带、尺月韧带和头月韧带维持稳定。血运通过桡月前后韧带进入月骨。

【病因病理】

间接暴力致伤,手背伸位损伤。由于月骨解剖特点是掌侧宽,背侧窄,月骨在桡骨和头状骨之间被挤压的情况下,桡月前后韧带断裂将月骨挤向掌侧。此损伤机制正如某着名骨科专家形容的那样“犹如一颗豆子从其豆夹中挤出一样。”由于脱位的月骨血运中断,所以后期常发生缺血性坏死。月骨脱位后,根据损伤程度分三种类型:Ⅰ型损伤:桡月后韧带断裂,后角撕脱骨折;Ⅱ型:月骨旋转,凹面转向背侧;Ⅲ型:前后韧带全断,移位更远,凹面转向前侧。

【诊断】

1.症状:伤后腕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2.体征:腕部轻度背伸位畸形,手指不能伸直,压迫正中神经时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触诊于腕掌侧可触到隆起的月骨。

3.影像学检查:正位片月骨形状由近似于方形变成三角形,腕骨之间排列紊乱,必要时双侧对比摄片。侧位片较明显显示月骨脱位,头状骨与桡骨关节面相接触,月骨移向腕前侧。

【治疗】

新鲜月骨脱位可行手法复位:畸形位牵引,极度背伸腕关节,拇指向背侧挤压脱出的月骨。如果复位困难,稍放松牵引,拇指顶在月骨的远端,伸屈腕关节,以寻找脱位通道,并对合月骨周围关系,以利于复位,再背伸,推挤,使月骨归位。术后屈腕45°,石膏固定三周,并开始伸屈手指,握拳活动。

Ⅰ、Ⅱ型月骨脱位,超过四周仍未复位者,需手术切开复位,Ⅲ型月骨脱位,桡月前后韧带全断,无复位必要,日后必定发生缺血坏死,应手术摘除,以防止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摘除月骨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仍达正常的75%左右。

月骨周围脱位

指头状、月骨脱位。外伤后,月骨和桡骨关节保持不动,而头状骨与其他腕骨向背侧脱位。

【病因病理】

跌倒时手背伸位损伤,头状骨及其远端骨背伸,头、月掌背侧韧带断裂,发生脱位,而桡、月韧带仍保持完整。桡月关系正常,头状骨连同远端骨移向背侧。

【诊断】

1.症状:腕关节肿胀、疼痛,腕背部高隆。

2.体征:腕背伸畸形,腕部肿痛,关节功能障碍,压痛明显。

【治疗】

手法复位:畸形位牵引,拉开腕骨间隙,患肢旋后,医者用双拇指按压脱位的头状骨即可复位,屈腕45°石膏固定三周。

舟月骨周围脱位

舟、月骨和桡骨下端关节面关系正常,其他腕骨向上向背侧移位。

月骨、舟骨近端骨折脱位

月骨同舟骨骨折的近端与桡骨下关节面脱位,并向前移位,头状骨与桡骨关节面相抵。

上述二种损伤机理和月骨周围脱位机理相似,脱位的腕骨一定有韧带断裂或者撕脱骨折。主要临床表现为腕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主要体征为腕部畸形,向背侧移位,腕骨压痛明显,腕关节功能丧失。

影像学表现有诊断价值。腕关节正位片:正位片显示腕骨排列关系紊乱,侧位片清楚显示腕骨脱位情况。

治疗:无论何种损伤,复位手法相通的,畸形位牵引,拉开腕骨间隙,用拇指按法或掌按法使之复位。术后石膏托制动3~4周,合并骨折者,固定时间6~8周。

预后,月骨坏死是最大的后遗症。一般认为Ⅰ、Ⅱ型月骨脱位,韧带损伤为1条,还有一根血管存在,月骨还有部分血供。Ⅲ型脱位,二条血供全断,则日后必定出现缺血性坏死。为了防止出现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则应尽早摘除坏死的月骨。对关节功能损失约1/4。

上一篇:股骨颈骨折 下一篇:骨伤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