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72页(809字)
世界中世纪史学是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诞生的学科。从它诞生的时候起,就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把世界中世纪史理解为封建社会形态占主要地位时期的历史,并以探讨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为主要研究任务。解放前,大学里大多只在“西洋史”课程中零星讲授一点西欧中古史,既未开设世界中古史的专门课程,也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和机构。解放后,高等学校历史系普遍开设了世界中古史课程,并编写了一批教科书,如齐思和编《世界中世纪史讲义》,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朱寰为该分册主编)等。齐思和、刘启戈、耿淡如、郭守田等编译了多种史料集和外国学术要籍。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十年动乱使这个新诞生的学科濒于天折。打倒“四人帮”后,有关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普遍恢复了中世纪史的教学和研究,并培养出一批硕士研究生。1979年建立全国性的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有会员300多人;研究会定期举行学术年会和专题讨论会,编辑出版以介绍外国学术成果为主的学术通讯和反映会员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大力推动学科发展。编写了新的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其中有朱寰主编的《世界中古史》;刘明翰主编的《世界史·中古史》;马克垚的《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年)一书,作为我国学者研究西欧封建社会的第一部专着而受到学术界重视。翻译出版了一批有关中世纪的外国名着要籍,其中包括戚国淦译的《查理大帝传》、寿纪瑜、戚国淦译的《法兰克人史》、李活译的《佛罗伦萨史》、马坚译的《古兰经》等有关中世纪史学着作。郭守田主持翻译的科斯敏斯基的《中世纪史学史》即将出版。发表的学术论文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约30篇,1982年60余篇,1983年90余篇,1984、1985年又有所增加;从内容上看,亚非欧美中世纪史的一些问题,均有所涉及。建国后,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来,学者们围绕中世纪史总的主题进行了许多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