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图99)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229页(2061字)
图99 巴豆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种子。原植物系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喜温暖湿润气候,多为栽培。商品分巴豆与巴米两种,带壳者称巴豆,去壳者称巴米。本品有剧毒,故用药时应注意。此外,广西、云南等地区尚以大戟科同属植物的种子作巴豆入药,应注意区别。
【性状鉴别】
果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具三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粗糙,具纵棱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柄痕。破开果皮,有3室,每室内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椭圆形,长1~1.5cm,宽0.6~0.9cm,厚0.3~0.6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微凸起的纵纹,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脊或脱落的痕迹,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合点与种阜间有纵直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硬而脆,剥去后可见一层薄膜状白色内种皮;胚乳黄白色,油质,中央有菲薄子叶2片。无臭,味辛辣。
以粒饱满、胚乳黄白色、不泛油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去皮取净仁。
(二)炮炙
1.制霜
(1)取净巴豆仁,研碎如泥状,经微热后,压去部分油脂,制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松散粉末。或取仁研细后,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脂肪油含量,加适量的淀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规定、混匀,即可。本品含脂肪油量应为18%~20%。
(2)取净巴豆仁,研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后,研细,过筛即可。
2.制仁 拣净杂质,用粘稠的米汤或面汤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净仁。
【性味归经功效】
热、辛。归胃、大肠经。有毒。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
【应用】
1.寒积便秘急证 巴豆辛热,能开通肠道闭塞,峻下冷积。适宜寒邪食积、阻结肠道、腹满胀痛、大便不通、病急骤、气血未衰者,可单用巴豆霜装入胶囊服。或与大黄、干姜配伍制丸服,如三物备急丸。
2.腹水膨胀 本品有很强的峻下逐水退肿作用,可用巴豆、杏仁炙黄为丸服。近代用本品与绛矾、神曲为丸,即巴绛矾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3.寒实结胸及喉痹痰阻 本品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治疗痰涎壅塞、胸膈窒闷、肢冷汗出的寒实结胸者,常与桔梗、贝母配伍,如三物小白散;治疗喉痹痰涎壅塞气道,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欲死者,可单用巴豆去皮,线穿纳入喉中,牵出即苏。近代用于白喉及喉炎引起的喉梗阻,用巴豆霜吹入喉部,引起呕吐,排出痰涎。对小儿痰壅、乳食停积甚则惊悸者,常与朱砂、胆南星、六神曲等配伍,如万应保赤散。
4.痈肿成脓未溃及疥癣恶疮 本品外用有蚀腐肉、疗疮毒作用。治疗痈肿成脓未溃者,常与木鳖子、乳香、没药、蓖麻子配伍,外敷患处,以蚀腐皮肤,促进破溃排脓。治疗恶疮,可单用本品炸油,以油调雄黄,轻粉末,外涂疮面即可。
【用法及注意事项】
每次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孕妇及体虚者忌用。畏牵牛。
【备注】
《本草通言》:“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
本品含巴豆油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和甘油酯。油中尚含巴豆醇二酯和多种巴豆醇三酯。此外,还含巴豆毒素、巴豆苷、生物碱、β-谷甾醇等。巴豆油外用,用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口服半滴至1滴,就能产生口腔及胃粘膜的烧灼感及呕吐,短期内可多次水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