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228页(1669字)
【病因】 本症为造血组织恶性增生,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化学或放射物质刺激有关。
【临床表现】
一、急性白血病:表现很不一致,一般以发烧、虚弱、贫血、出血为常见。有的以四肢疼痛、腹痛、低烧为主,也有高烧、衰竭似败血症者。出血以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瘀瘢为多见,粘膜病变可见口腔及咽峡部溃疡,少数可因压迫脊髓而致瘫痪,肝脾淋巴结不肿大或轻度肿大。
实验室检查:有较重的贫血,白细胞总数高低不一,分类中幼稚细胞增加。骨髓细胞检查,白细胞系显着增生,主要为白血病原始细胞增多,红细胞、巨核细胞增生受抑制。
二、慢性白血病:发病较缓,有程度不等的贫血表现,苍白、乏力、衰竭、心悸、呼吸困难,晚期可有皮下及粘膜出血,肝脾淋巴结常明显肿大。
实验室检查:显着贫血,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多增加,慢性粒细胞性白细胞总数大都在5~50万,原始粒细胞占5%。骨髓检查,白细胞系统显着增生,红细胞和巨幼细胞受抑制。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诊断。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应提高警惕,凡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骨关节疼痛,即应进一步检查血象、骨髓象。
【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一、一般治疗:休息,增加营养,注意皮肤及口腔卫生,贫血、出血严重者,先输新鲜血,用抗菌素控制或预防继发感染。
二、中药治疗:应辨症施治。根据各地报告,已发现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有数10种。目前,临床实践中试用较多的有狗舌草、蟾酥、白芷、龙葵、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当白细胞降低时,可配合使用提升白细胞药物,如鸡血藤、熟地、当归、芍药、党参、肉桂等。
三、抗肿瘤药物:应早期选择较敏感的药物,坚持长期用药。因各种药物作用于细胞的各期不同,故可同时应用几种药物,以杀死各期细胞。
(一)抗叶酸药物:阻碍嘌呤及嘧啶的合成,常用的有氨喋呤,用量为0.25~0.5毫克/日,分2次口服;氨甲喋呤,用量为1.25~5毫克/日,每周2次肌注或口服。为预防脑膜白血病,可用氨甲喋呤0.25毫克/公斤,鞘内注射。
(二)抗嘌呤药物:常用6-巯基嘌呤2.5毫克/公斤/日,分3次口服。此药作用较慢。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或强的松龙2毫克/公斤/日,对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效果较好。
(四)环磷酰胺:为烷化剂,可用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用量为2~6毫克/公斤/日,口服;或5毫克静注,每周1次,4次为1疗程。
(五)长春新碱:对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效果较好,剂量为0.05~0.125毫克/公斤/次,每周静脉注射1次,由小量开始。
(六)阿拉伯糖甙胞嘧啶:对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效果较好,用量为2~3毫克/公斤/日,分2次静脉点滴,连用3周。
(七)柔毛霉素:抑制去氧核糖核酸合成,用量为0.5~2毫克/公斤/日,可杀死原始粒细胞,抑制骨髓。
(八)马利兰:主要用于慢性白皿病,用量为0.06毫克/公斤/日,分2~3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