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396页(2305字)
一、先天梅毒性角膜实质炎
发病年龄以5~15岁居多,常双眼发病。解放后,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政府积极开展防病工作,本病已基本绝迹。
【病因】 因身体他部受梅毒螺旋体侵犯,致使角膜发生过敏病变。
【临床表现】 有怕光、流泪、疼痛、视力障碍等症状。局部呈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角膜因实质层水肿而呈毛玻璃样浑浊,发病2~3周后可出现毛刷状深层血管翳,角膜刺激症状更加严重。病程经过数周至数月,角膜浑浊可逐渐吸收,也可遗留瘢痕性浑浊,以致视力不能复原。
【诊断】 家庭梅毒史,梅毒血清反应阳性及先天梅毒特征,如胡琴森(Hutchinson)氏齿、鞍鼻及口角皲裂等。有助诊断。
【预防】 预防性病,对梅毒患者,进行彻底驱梅治疗。
【治疗】
(一)散瞳:以0.5%阿托品眼膏涂布,每日1~2次,保持瞳孔散大。
(二)湿热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钟。
(三)局部或全身用激素治疗:0.5%可的松点眼,每2小时1次,随着炎症减轻而逐渐减少用药次数。严重者可口服强的松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也可用异性蛋白发烧疗法。炎症消退后,角膜若遗留瘢痕浑浊,可用狄奥宁或黄降汞眼膏涂布,以促进浑浊吸收。此外,还应抓紧病因治疗,如采用驱梅疗法等。
二、疱疹性角膜炎
【病因】 为疱疹病毒引起。
【临床表现】 有怕光、流泪、疼痛等角膜刺激症状。发病初期,角膜上皮发生单个或数个小泡,数日后破溃形成小浅溃疡,并互相触合,呈线状或树枝状,故又名树枝状角膜炎。角膜知觉障碍,局部呈不同程度的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病程较长,且易复发,常因感冒诱发,愈后遗留线状瘢痕浑浊。炎症可侵入角膜基质,引起盘状角膜炎。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预防】 尚无有效预防方法。
【治疗】 在表面麻醉下,用无水酒精或乙醚脱除病变及其周围的角膜上皮,同时点阿托品及抗菌素眼膏,包眼。或以5%碘酊轻涂局部,勿损伤健康角膜,次数不宜太多,1~2次即可。早期可用疱疹净点眼,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B类药物。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以增加抵抗力。禁用激素点眼,以免病情恶化,但盘状角膜炎可考虑激素治疗。
三、匐行性角膜溃疡(前房积脓性角膜溃疡)
【病因】 一般为肺炎双球菌感染所致,患儿多有外伤史,即有轻微的角膜上皮擦伤。
【临床表现】 有怕光、流泪、疼痛及视力障碍等症状。呈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溃疡多位于睑裂部角膜。溃疡基底及其周围因白细胞浸润化脓而呈黄色。同时因虹膜的反应性炎症而出现前房积脓,病情进展,溃疡可穿孔,甚至继发眼内炎,使眼球萎缩失明。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预防】 角膜擦伤时,应进行预防点药。
【治疗】 局部用广谱抗菌素,如用0.5%新霉素、0.5%卡那霉素、0.5%庆大霉素、0.25%氯霉素、0.5%金霉素或磺胺类眼药水点眼,每小时1次,并用散瞳剂保持瞳孔散大。为促进炎症吸收及止痛,可用热敷。用药前应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选择用药。病情严重者,可静脉滴注抗菌素。全身应加强营养,口服维生素C及维生素U。
四、泡性角膜炎
【病因】 本病是累及结膜及角膜的过敏性炎症,由于对某种异性蛋白(结核蛋白或某种细菌产物)过敏所致,好发于渗出性体质的儿童。
【临床表现】 有怕光、流泪、疼痛、视力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睑痉挛,从而加重角膜刺激症状,眼球呈睫状充血,角膜浅层出现单个或数个灰白色浸润点,可形成小浅溃疡,并有新生血管侵入。病程缓慢顽固,常有复发倾向,痊愈后角膜残留薄翳。若病变位于角膜缘,则称为泡性结角膜炎。在角膜缘处出现单个或数个灰白色小结节,周围呈局限性充血,数天后小结破溃形成小浅溃疡,经过1~2周可痊愈。若结节发生在球结膜,则称为泡性结膜炎,在球结膜上可出现直径1~2毫米大小的灰白色结节,其周围呈局限性充血,数天后小结自溃,可形成小浅溃疡,经过1周左右可痊愈。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预防】 增强体质。
【治疗】 增强体质,口服鱼肝油、钙剂、维生素C、维生素B2,全身如有活动性结核病,应同时予以治疗。
局部可用2%链霉素及0.5%可的松眼药水交替点眼,每2小时1次。角膜受累者应酌情用散瞳剂。